肺结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深度关注追忆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蓝
TUhjnbcbe - 2024/6/4 19:26:00
北京治白癜风症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艺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艺术家永远要把德放在第一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柴雅欣李云舒

6月8日,“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艺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在北京逝世。这是年6月16日,蓝天野在接受采访。新华社发(缑宇摄)

6月8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岁。

话剧舞台上,他是《茶馆》中的秦仲义、《北京人》中的曾文清;电视荧屏上,他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舞台之下,他是北京人艺的演员、导演,也是初心不改的共产党员。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人民艺术事业,也见证了中国话剧事业的壮大与腾飞。我们从他的足迹当中,读懂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热爱与担当。

“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党怎么决定我就怎么做”

许多人不知道,蓝天野的原名叫王润森;之所以成为“蓝天野”,与他曾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的过往密切相关。

年5月,蓝天野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之后随家人迁居到了北平。在自传《烟雨平生蓝天野》中,他写道,三姐石梅从解放区文工团晋察冀挺进剧社归来后,家里便成为地下党的联络点,“几位交通(员)到这儿来联系,在解放区和北平敌占区之间往来,专门传送情报,办各种事……”

在三姐的耳濡目染下,蓝天野投身革命工作。“我最早做的是帮助石梅搞宣传工作。”据回忆,他负责收听解放区的电台播音,将内容记录下来刻蜡版进行油印。他还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交通员,在沦陷区与解放区之间传递文件和物资。

年9月23日,18岁的蓝天野正式入党。由于身处敌占区,他的入党没有仪式和宣誓,但他清楚记得这个日子,“就像人会记得自己的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抗战胜利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在戏剧战线的工作,蓝天野按照党的工作安排,走上了职业演员的道路,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人生:“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党怎么决定我就怎么做。”

连蓝天野这个名字也是听党话改的。年秋天,从北平转移到解放区的路上,为了安全,组织上临时要求改名字,“没时间想,我随口说出了‘蓝天野’三个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年,人艺正式成立,25岁的蓝天野成为人艺建院后的第一批主要演员。时任秘书长赵起扬提出,“要把人艺办成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风格的话剧院。”

为了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蓝天野坚持扎根群众、深入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

建院后,蓝天野曾到北京琉璃河水泥厂体验生活。当烧制水泥的转炉出现故障时,他与工人师傅一起身穿石棉服,裹着湿透的棉被,冒着极高的温度进入炉内,用钢钎击打水泥“结圈”。剧院演出不忙时,他主动申请到房山区岗上大队,干农活、喂牲口、给桃树剪枝,与村民们相处半年多。

在《茶馆》这部现实主义话剧中,蓝天野饰演秦仲义。为了这一角色,蓝天野走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茶馆,深入观察茶馆里的“老北京”、说书人、店伙计的一举一动。他在报纸、杂志、书籍上搜集了一千多张有借鉴意义的人物形象,还自己设计了化妆和造型。在他的诠释下,“秦二爷”这一角色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曾有一位观众的评价让蓝天野印象深刻,他说:“看了你们的戏,我才知道革命为什么发生。”蓝天野说,这比夸他们演得好更高兴。观众看了戏能有所思考,这让他感觉到,演员这个职业是有意义的。

“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人艺决定重排经典剧目《家》,84岁高龄的蓝天野重返话剧舞台。

“这么多年没登台了,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当时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但我是老党员,只要组织需要,我就要发好光和热。”为此,蓝天野不仅加入了《家》剧组,还主动挑战更有难度的角色,抛掉演了一辈子的正面人物,饰演伪善的冯乐山。

此后,蓝天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这方舞台:85岁,参演北京人艺原创剧目《甲子园》;90岁,执导北京人艺原创剧目《大讼师》;93岁,连续登台11场参演话剧《家》;94岁,再次担任历史大戏《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导演……

剧作家郭启宏是《大讼师》的编剧。他告诉记者,演戏和导戏是蓝天野一辈子的追求,对待这份事业,他认真、执着。

“老带新”是人艺的传统。“80后”导演韩清与蓝天野联合导演《大讼师》,“其实我给天野老师当助手就可以了,他说不,一定要联合导演。天野老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韩清说,蓝天野90岁和91岁生日,都是在排练场度过的。

“表演和导演工作很费体力脑力,蓝老师拍戏、排戏一定会到现场,乐在其中。大多数时候,他精神头十足;偶尔身体不适,也会和演员们再改时间排练。”郭启宏说,这样的耄耋老人活跃在舞台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作为一位老党员,蓝天野把对艺术事业的热爱融入戏里戏外。蓝天野曾回忆,自己的舞台演出习惯数十年来如一日。只要有演出,他一般下午四点多就到后台,基本是来得最早;演出结束后,慢慢卸妆,离开时基本也没什么人了。年出演原创话剧《甲子园》时,85岁的蓝天野要挑战大量台词。在演出的每一场、在每段重点戏前,他都反复翻看剧本,不仅啃下了台词这个“硬骨头”,还丰富充实了人物的动作表演。

“这是我的本分,有什么豁不出去的呢?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蓝天野说。

“《家》里的长辈走了”,家国情怀、戏德人格传承不息

“天野老师走了,《家》里的长辈都走了。”李六乙是《家》的导演,因《家》与蓝天野相识相知。得知蓝天野离世,他在社交平台写道:“您和朱旭老师带着一帮后生完成了四世同堂,共述家国情怀。点点滴滴,细致入微,躬身谦逊,实践了戏德人格。”

蓝天野始终心系表演艺术的传承、青年演员的培养,坚持为青年演员讲授戏剧表演理论和技巧,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年轻人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具备的艺德和品性,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传递到后辈党员身上。

在人艺青年演员周佳钰的印象里,每年春节之际,蓝天野都会为人艺演员们送挂历,挂历页上有他曾出演过的角色照片。

“我一直将挂历挂在家中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每每看到,都能感觉到蓝老师认真奉献的精神。他精湛的演技和眼神激励着我,也让我时常思考自己的不足。我发自内心感激蓝老师为我们作出的奉献。”周佳钰告诉记者。

“天野老师常常是我们工作到多晚他工作到多晚,每天的生活不是在看戏就是在排戏。看到他,我就觉得我们这些年轻人有什么理由懈怠?你这么喜欢,为什么不好好去干?”韩清说。

去年1月,人艺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蓝天野寄语青年演员:“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德艺双馨,永远是德在第一位。”在他看来,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他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通过《吴王金戈越王剑》《大讼师》等作品,引导观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斯人已逝,光热犹存。“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艺术家的风骨和一个革命者的胸怀。”北京人艺原院长张和平曾这样评价蓝天野。“一辈子都听党的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蓝天野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毕生践行白求恩精神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管筱璞

“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7日在北京逝世。这是辛育医院(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辛院长昨晚‘走’了。”6月8日一早,医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阳在科室告诉大家这个噩耗。

“对于科室、医院,对于整个胸外科界,是莫大的损失。”青年医生马千里说:“即便辛院长年事已高,仍然像定海神针一样给我们鼓励和力量。如今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毕生践行的白求恩精神永远传承,指引我们做个好大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辛育龄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7日22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从小战士到大专家,在战火纷飞中淬炼成长

马千里的手机里还珍藏着一段5分钟的视频,拍摄于年11月3日。当时正值北京胸外科年会前夕,他特意去病房看望辛老。在大家的提醒下,这位世纪老人对着镜头寄语与会者:“祝大家身体健康,预祝大会顺利、成功。”尽管口齿已不太清晰,但在场每个人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几个月后,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对这位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的颁授辞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争时期,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

同为大夫的辛晓梅,替父亲辛育龄领到了这枚沉甸甸的勋章。“因为父亲现在听力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贴在父亲的耳边告诉了他这个荣誉,感觉他的目光都变得明亮了,还握着我的手使劲摇晃。”每次提起要去领奖,即使在半睡眠状态的辛育龄也会马上睁开眼睛,变得精神起来。她还记得那时的情景,“问他我去代替您领这个奖高兴吗?父亲都会使劲地点头,不停地说高兴!”

辛育龄的一生是一部不断书写的传奇:43年前,他成功完成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50年前,在尼克松访华团的观摩下,他实施了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患者全程清醒、平静自如,在国际上引起震动;64年前,在那个结核病肆虐的年代,他因创新手术方法治疗了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获得卫生部技术革新奖……所谓“从0到1”的突破,绝不夸张。

从小战士到大专家,他在战火纷飞中淬炼成长,始终把个人理想与党的召唤紧紧联系在一起。

医生,并非辛育龄最初的职业选择。年抗战全面爆发,目睹山河破碎,16岁的辛育龄投笔从戎,本想上战场杀敌,却因瘦小没能如愿,被安排成为冀中军区的卫生员。两年后,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从此与白求恩精神深深结缘。

“医疗队和作战部队一样,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我们的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可疏忽。”白求恩常常对身边的人这样说。虽然相处数月后白求恩就牺牲了,但他留给辛育龄的印象却近乎永恒:“精神抖擞,目光敏锐,走路如飞,性格开朗,是个急性子。”

一次,部队转移途中遭遇敌机轰炸,驮着药品的马受了惊,药品洒了一地。白求恩一看怒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负责药品材料的辛育龄没管住马。辛育龄回忆:“当时我虽然感到挨骂委屈,可是我理解他的心情,这药材损失是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

注意到辛育龄的左臂被弹片划伤,白求恩赶忙动手缝合,这道伤疤跟了辛育龄一辈子,也为他注入了“对工作极端认真、对人民极端负责”的价值追求。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因为白求恩是胸外科大夫,辛育龄后来也选择将胸外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年,他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师从苏联著名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教授,用5年时间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

白求恩曾告诉辛育龄:“离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些伤员!”医院病人多,能更好地学以致用、为人民服务,辛育龄毫不犹医院的机会,选择了前者。

多年后,相似的一幕重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辛育龄发明了电化学治疗肿瘤的方法,作为化疗介质的16根铂金针极其珍贵。一次,一个刚入职的小护士不留神,一根铂金针就掉进电梯夹缝里不见了。辛育龄知道后,少有地发了脾气:“你是手术室的护士,手术器械就是你的武器,丢了武器怎么打仗?”后来,辛育龄自己掏钱,又交给她一根崭新的铂金针,交代一定要好好保管。

“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这是辛育龄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的弟子、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对老师的习惯印象深刻。每次手术前,辛育龄总会洗去橡胶手套上的滑石粉,减小摩擦,触摸病肺时,动作尽可能轻柔。和他握过手的人都会发现,他的手十分柔软,这是长年的职业习惯使然。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胸外科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对于不切除的肺尽可能不去钳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尽管人们都称呼他“辛院长”,事实上他在任时间非常短。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医院。医院管理经验,年逾花甲的辛育龄再次勇挑重担。三年后,医院落成。功成身退不恋权,他辞去院长职位,回到胸外科安心工作,甘之如饴。他曾以诗咏志:“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无影灯下一棵“不老松”

“党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要为党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生。”辛育龄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唯一的爱好是工作。

为了减轻病人负担,他长期坚持出诊不设特需专家号,只设普通专家号。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千方百计节约费用,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病人。非典期间,医院被征用,他已年过八旬,依然出任专家组组长,为每一位重症患者会诊。

辛育龄的最大愿望,是做无影灯下的一棵“不老松”。即便是在住院前一刻,他依然还在出门诊。刘德若回忆:“工作就跟他的生活融为一体,辛老一直工作到有一天出门诊,到中午发现站不起来、动不了,就只能找个轮椅推。”

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作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

“我一息尚存,决不放弃。”辛育龄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达自己朴素的想法:“白求恩把生命都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中国大地。我们多做一点事情,多去救治一点病人,就是多尽一点义务。”

马千里忍不住又拿出了自己的“宝贝”。十年前,他请辛育龄在自己的刷手衣上题字留念,辛老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做白求恩式好大夫”。这是穿越时空的嘱托。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关注追忆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