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基础考点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二
TUhjnbcbe - 2020/9/24 13:28:00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体质调护

具体体质分类如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类。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简称“食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营养机体、维持健康、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活动。食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几方面内容。

“性”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

“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的滋味。

归经是食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于某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饮食养生,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

传统运动

“动则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传统养生运动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1)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养生运动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

3)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普及推广的传统健身运动包括: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现将以杨氏太极拳改编的“简化太极拳”的招式介绍如下。“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称为: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太极拳练功要领如下:

1.神静、意导

2.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3.沉肩坠肘、体松

4.全身协调、浑然一体

5.以腰为轴

6.连绵自如

7.呼吸均匀

经络保健

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的重要中医治疗手段,同样也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

1.保健灸

一般说来,针刺保健的常用穴位,大都可以用于保健灸法。如,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推拿

较有代表性的保健推拿方法有如下:

⑴熨目:具体做法:两手相摩擦,搓热后,将手掌放于两眼之上,这就是熨眼。如此反复熨眼三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眼球,稍停片刻。做烫目,宜在黎明时分。

功用:养睛明目,常做此法,可使眼睛明亮有神,而不生病痛。

(2)摩耳:具体做法:两手掌按压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做十几次。然后,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再用同样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

功用:常做此法,可增强听力,清脑醒神。

(3)摩腹:具体做法:用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顺时针方向,再以逆时针方向,各摩腹20次。立、卧均可。饭后,临睡前均可进行。

功用:饭后摩腹,有助于消化吸收;临睡前摩腹,可健脾胃、助消化,并有安眠作用。

(4)摩涌泉:具体做法: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涌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按摩时,可反复摩搓30-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此法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

功用:常摩涌泉穴,具有调肝、健脾、安眠、强身的作用。

3.穴位贴敷

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目前在“治未病”领域最常用的穴位贴敷方法为“三伏贴”。三伏贴,又叫“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和“春夏养阳”理念,在三伏天期间,将药物敷贴到人体穴位,来预防和减轻疾病的传统中医外治疗法。

该方法适用于在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遇寒冷刺激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适用人群包括:

(1)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药物养生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健身强身目的的方法,即药物养生。药物养生的具体应用是着眼在补、泻两个方面。

要注意以下原则:

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辨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

起居调养

1.和谐自然

2.起居有常

3.劳逸适度

娱乐养生

各种娱乐活动,如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光、艺术欣赏等,可怡神养性,防病健身。琴、棋、书、画被古人称为四大雅趣,也是娱乐养生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神之法,包括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摄情志等方面。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础考点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