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重点医学影像学
TUhjnbcbe - 2020/12/8 13:37:00
白癜风可以医治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

X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影像的形成基于三个基本条件

(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

(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

(3)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

高密度

骨和钙化

X线吸收多

白影

低密度

脂肪和含气体的脏器(肺、鼻窦)

X线吸收少

黑影

中等密度

软骨、肌肉、体液实质脏器等

X线吸收中等

灰影

病变组织密度与邻近组织密度不同,存在自然对比,可产生不同的病理影像。

X线图像特点

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

、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CT值--系CT扫描中X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图像中物质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相对值。用亨氏单位表示,简写HU。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1MR水成像是指人体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

1.MRCPMR胆胰管水成像

2.MRUMR泌尿系水成像

3.MRMMR脊髓成像

2MRAMR血管成像: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是血管内腔成像的技术

3MRCMR电影成像技术—磁共振电影:运用快速成像序列,使运动器官能快速成像,藉以评价器官的运动功能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小儿长骨特点: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分为骺、骺板、干骺端及骨干几部分组成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完全愈合的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是骨龄。

脊柱四个生理弯曲:颈椎段前突;胸椎段后突;腰椎段前突;骶、尾骨后突;

骨基本病变表现:

(一)骨质疏松

(六)骨内与软骨内钙化

(二)骨质软化

(七)骨质坏死

(三)骨质破坏

(八)矿物质沉积

(四)骨质增生硬化

(九)骨骼变形

(五)骨膜异常

(十)周围软组织病变

骨质疏松: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的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的比例仍正常。

骨质软化: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骨内钙盐含量降低

骨质变软。骨质破坏:局部骨质被病理组织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

骨质增生硬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骨膜异常: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提示病变的存在。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死骨。

矿物质沉积:铅、磷、铋进入体内,大量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

骨骼变形:骨骼变形多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

骨折: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

骨折的类型:

①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完全性骨折骨折线贯穿骨全径,不完全性骨折为骨折线不贯穿全径,青枝骨折和颅骨骨折

②按骨片情况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断裂三块以上)

青枝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为青枝骨折

骨挫伤;是外力作用引起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x线、CT上常无法发现。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构成

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表现

X线

1、椎间隙均匀或不对称狭窄,特别是后宽前窄.

2、椎体边缘出现骨赘

3、锥体排列变直或侧弯

4、Schmorl(许莫氏)节结形成(髓核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形成凹记,称之为Schmorl结节——特殊类型。)

CT

根据椎间盘的变形程度--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

⑴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

⑵椎间盘突出:局限性地突出椎体后缘的弧形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外脂肪影受压变形、消失,硬膜囊受压和一侧神经根受压。

MRI

正常椎间盘髓核和内纤维环水分较多,在T1WI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影;

外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水分少,在T1WI和T2WI上为低信号。

1、椎间盘变性:T2WI上高信号消失.矢状位:椎间盘变扁;

2、椎间盘膨出:矢状位--见椎间盘向前后隆起;

横断面—椎间盘均匀超出椎体边缘,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不明显;伴有椎间盘变性;

3、椎间盘突出:矢状位--见椎间盘呈半球状、舌状向后方或侧方伸出,其信号强度与其主体部分一致;

轴状位--见椎间盘呈三角形或半圆形局限性突出于椎体后缘。在MRI还能直接显示脊髓受压,在T2WI上表现更明显。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

1、早期软组织病变表现:软组织充血,水肿.

2、骨质疏松

3、骨质破坏

4、骨膜增生

5、骨质增生

6、死骨形成

骨巨细胞瘤

X线分房型:破坏区内可有数量不等,比较纤细的骨脊,成为大小不一的间隔,称为~

溶骨型:破坏区内无骨脊,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称为~

表现恶变倾向:

1、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影

2、邻近无反应性骨增生

3、破坏区骨性包壳不完全

4、并于周围软组织肿出现肿块者表示肿瘤生长活跃

5、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或虫蚀状骨破坏骨脊残缺紊乱

6、侵犯软组织出现明显肿块者

骨肉瘤

定义是源于成骨性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X线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后者多见

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大

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增生。骨破坏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低密度区,边界不清。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

混合型骨肉瘤:骨质增生与破坏的程度大致相同.

关节脱位

定义

是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多为外伤,也有先天性或病理性。一般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

X线

一般部位脱位可诊断

CT

图象避免了组织的重叠,易于显示平片难发现的关节脱位,如胸锁关节前、后脱位,骶髂关节脱位。

MRI

不但可显示关节脱位,还可显示合并损伤,如积血、韧带断裂、肌腱断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多方位

成像可显示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关节脱位。

第三章呼吸系统

肺野

定义

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

划分

横的划分:分别在2、4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叶分为上、中、下三野

纵的划分:

将双两侧肺纵行分为三等分,将肺部分为内、中、外三带

第一肋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

锁骨以下至第2肋外缘以内称锁骨下区。

肺门:肺门阴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正位片: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肋间,左侧略高1~2CM。

肺纹理

定义

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组成由肺A、肺V组成,其主要是肺A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参与组成

空洞与空腔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

空洞壁: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形成。多见于结核、肺癌厚壁空洞:洞壁厚大于等于3mm薄壁空洞:洞壁厚小于3mm

空腔:为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扩大。如肺大泡,肺气囊,及囊状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

定义

支气管内径呈不可逆的异常扩大

分类

柱状型支气管扩张

曲张型支气管扩张

囊状型支气管扩张

X线

可以确定支气管扩张的存在类型和范围。

早期轻度扩张,在平片上可无发现。

①肺纹理改变: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影。

②扩张而有分泌物的支气管:不规则的杵状致密影,囊状扩张可表现为多个薄壁空腔,其中可有液平。

CT

是支气管扩张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⑴柱状支气管扩张,当支气管水平走行时可表现“轨道征”,垂直走行时,呈“印戒征”支气管径动脉管径

⑵囊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远端呈囊状膨大,可呈葡萄串状阴影,合并感染时,囊内出现液平及囊壁增厚。

⑶曲张型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径粗细不均增宽,壁不规则,呈念珠状。

⑷当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粘液栓时,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阴影,类似“指状征”

⑸合并感染时周围有斑片状渗出影、纤维条索影。

大叶性肺炎

病理分四期: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

定义

为肺炎双球菌或链球菌感染炎症,可累及整个肺叶,也可呈肺段分布。

X线

充血期:无阳性发现,或仅肺纹理增多

实变期:密度均匀致密影。累及肺段呈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累及整个肺叶,以叶间裂为界大片致密阴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需与结核鉴别。多在两周吸收,偶可机化为机化性肺炎。

CT

充血期: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病变区血管隐约可见。

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显示空气支气管征较X线清晰。消散期:随病变吸收,实变期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斑片状阴影

肺结核

分类法

年8月制定新的中国结核病的分类法:

①原发型肺结核(Ⅰ型)

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③继发型肺结核(Ⅲ型)包括侵润性肺结核与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④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⑤其他肺外结核(Ⅴ型)如骨结核,肾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原发综合征)多由原发病灶浸润,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组成

X线

①原发浸润灶:肺近胸膜处原发病灶,多位于中上肺野,为局限性斑片状阴影,中央较浓密,周边较淡而

模糊。

②淋巴管炎:从原发病灶向肺门走行的条索状阴影,不规则,此阴影仅一过性出现,一般不易见到。

③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肺门增大或纵隔边缘肿大,淋巴结突向肺野。原发病灶吸收后,原发性肺结核即表现为胸内/纵隔内淋巴结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分类:急性、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

⑴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①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

②粟粒大小1~2mm,边缘清晰;

③粟粒影特点:主要为“三均匀”--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

⑵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①双肺上、中肺野粟粒状或较粟粒大的阴影,大小不一,密度不等,分布不均

②肺尖部及锁骨下病灶可存在硬结节、钙化及纤维化,其余病灶呈增殖性和渗出性改变

③好转时,病灶可吸收和发生硬结或钙化;进展时,可扩大和形成空洞,发展为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Ⅲ型)

X线(浸润性肺结核)

①局限性斑片状阴影

②大叶性干酪性肺炎

③增殖性病变

④结核球

⑤结核性空洞

⑥支气管播散病变

⑦硬结钙化或条索影

肺肿瘤

分类中央型、外围型、弥漫型中央型肺癌

(1)早期,指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沿管壁浸润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累及,且无远处转移的肿瘤;

X线:无明显异常表现;CT有时可显示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内结节等。正常约1-3mm

(2)中晚期:

X线:直接征象:肺门影增深、增大,肺门区肿块;

间接征象:局限性肺气、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

支气管狭窄-----阻塞性炎症

支气管完全阻塞------阻塞性肺不张

向腔外生长------肺门形成肿块影

CT:

①支气管腔内和壁外肿块,管壁不规则管腔呈鼠尾状狭窄或杯口截断;常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②侵犯纵隔结构:肿块穿破支气管壁,常直接侵犯纵隔结构与纵隔相连,与纵隔间脂肪间隙消失;

侵犯血管表现为血管受压移位,管腔变窄或闭塞,管壁不规则,脂肪层消失;

③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横径1.5cm或肺门淋巴结1.0cm----常提示转移

周围型肺癌

X线:

1、病变为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肿块,边缘毛糙,分叶;有放射状短细毛刺,胸膜凹陷、

空泡。

2、肿块中心发生坏死,形成癌性空洞,壁内缘不规则或呈结节状

第四章循环系统

心胸比率: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正常成人心胸比率等于或少于0.5

心肌梗死

CT

①局部心肌壁变薄

②收缩期心肌壁增厚减低或不增厚

③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异常(运动减弱、消失,矛盾运动/不协调)

④整体及节段射血分数减低

风湿性心脏病

X线

⑴二尖瓣狭窄:呈现肺淤血,可伴肺水肿,心影呈二尖瓣型,肺动脉段突出,左房及右室增大

⑵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轻度返流,仅见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严重可出现左室增大;

⑶主A瓣狭窄:左室不同程度增大,左房也可轻度增大,升主动脉中段局限扩张。

⑷主A瓣关闭不全:左室增大,升主A、主A弓扩张。

房间隔缺损(ASD)---了解

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第一孔型(原发孔型)缺损,由心内膜发育障碍所致,位置靠前下方,少见。

第二孔型(继发孔型)缺损,原始房间隔自行吸收过多或继发房间隔生长不足导致,位于房间隔中心部位,多见。

出现血液自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加重右房系统负荷,导致右房的扩张和右室的扩张、肥厚,肺A高压。临床有劳累后心悸、气短、乏力,咳嗽、咯血,易患呼吸道感染。

重者出现紫绀及晕厥等症状,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法洛四联症

包括肺A、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室间隔缺损;主A骑跨;右心室肥厚。一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第五章消化系统肠梗阻(了解)

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分单纯性与绞窄性两类。前者只有肠管通畅障碍,无血循环障碍;后者同时伴有通道及血

循环障碍;

动力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与痉挛性肠梗阻,肠管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导致通道障碍。

血运性肠梗阻见于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血循环障碍和肠肌运动功能失调。

食管

位置右前斜位是观察食管常用位置

压迹在前缘见三个压迹。由上至下为主A弓,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压迹

X线造影的基本病变

1、管腔的改变管腔腔狭窄:持续的官腔缩小

管腔扩张:可见于狭窄以上食管。表现为官腔增宽、钡剂滞留、气液面形成

2、轮廓的改变

充盈缺损: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表现,常见肿瘤。龛影: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常见溃疡。憩室:为食管壁向外囊袋状膨出,有正常粘膜通入。

3、粘膜皱襞的改变

食管癌

X线

①粘膜破裂消失、中断、破坏代之以癌瘤杂乱不规则影像

②管腔狭窄:为浸润型ca,管壁僵硬,上方扩张

③腔内充盈缺损:见增生型ca,向腔内突出,不规则,大小不等充盈缺损;

④不规则龛影:轮廓不规则长形龛影,溃疡型癌

⑤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及形成纵隔内肿块影

胃溃疡

1)直接征象是龛影,多见于小弯,呈乳头状、锥状,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龛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肿所造成的透明带。

2)粘膜水肿带是良性溃疡的特征,依其范围有不同表现:

①粘膜线:为龛影口部一条宽1-2mm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②项圈征: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0.5-1cm如一个项圈

③狭颈征: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颈。慢性溃疡粘膜皱襞纠集,向龛影口部集中,如车轮状。

3)胃溃疡引起功能改变:

①痉挛改变

②分泌增加,使钡剂不易附着于胃壁③胃蠕动增强或减弱。

特殊表现:

穿透性溃疡:龛影深而大,深度和大小均超过1cm。穿孔性溃疡:龛影很大如囊袋状。

胼胝性溃疡:龛影较大,达1.5-2cm,深度一般不超过1cm

十二指肠溃疡

1、90%发生在球部;

球部溃疡较胃溃疡小,直径多在4-12mm。龛影轴位像近似“火山口”为类圆形或米粒状密度增高影,周围

常有一圈透明带或有放射状粘膜纠集。

许多球部溃疡不易显示龛影,但如有恒久的球部变形,也能作出溃疡诊断,球部变形:山字形、葫芦形、三叶形等。

2、球部溃疡其他征象:

①激惹征:钡剂到达球部后不易停留迅速排出。

②幽门痉挛,开放延迟

③胃分泌增多和胃张力及蠕动方面的改变

④球部有固定压痛

进展性胃癌

X线

①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多见于蕈伞型癌

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全胃受累时形“革袋状胃”

③龛影:为半月综合征。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有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

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透明带--环堤并可见到结节状或指压迹状充盈缺损

④粘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粘膜下肿瘤浸润,使皱襞粗大,僵直如杵状、结节状。

⑤癌瘤区蠕动消失

良恶性溃疡鉴别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龛影形状

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不规则、扁平,多个尖角

龛影位置

突出胃轮廓外

胃轮廓内

龛影周围和口部

粘膜水肿: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等,粘膜皱襞向龛影集中直达龛口

有不规则环堤,指压迹样充盈缺损,皱襞中断破坏

附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蠕动消失

肝海绵状血管瘤

CT

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

增强与肝血管瘤相似,或呈不均匀强化

动脉期,肿瘤边缘斑状或结节状增强灶,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门静脉期,增强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

延迟期,肿块变成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相同的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并持续10min或更长

MRI

T1WI——均匀的低信号;T2WI——均匀的高信号

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

诊断

平扫:边界清晰低密度影

增强:从周边开始强化并不断扩大,其强化程度与同层大血管接近病灶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相等

肝细胞瘤HCC

CT平扫常见肝硬化表现

肝轮廓显示局限性突起,肝实质内出现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或模糊的肿块,肿块多为低密度,巨块型肝癌中央可发生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周围可见更低密度的线状影增强:“快显快出”

动脉期,主要由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实质尚未出现对比增强,而以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很快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

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密度开始升高,而肿瘤密度迅速下降

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而在明显强化肝实质的对比下,又表现为低密度

MRI在T1WI上肿瘤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初学或脂肪变性表现为高信号,坏死囊变则表现低信号T2WI上肿瘤表现为稍高信号,巨大肿块的信号多不均匀

诊断肝内肿块,肿块边缘出现假包膜征,对比则很难过强肿块表现“快进快出”征象,肿块MRI表现T1WI低

或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肝硬化

CT

肝各叶大小比例失调,左叶增大,右叶萎缩

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呈“波浪状”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脂肪肝)肝门、肝裂增宽脾大腹水

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征象

急性胰腺炎

特点常见胰腺疾病

分急性水肿及出血坏死型两种

突发上腹部剧痛,向腰背放射,恶心呕吐。发热,有酗酒,暴饮暴食病史

CT

①胰腺局部或弥漫性肿大

②胰腺密度稍减低,不均匀

③胰腺轮廓不清,周围常有炎性渗出,邻近肾前筋膜增厚(重要标志)

④可形成假性囊肿,边界清楚,囊状低密度影

⑤并发脓肿,为局限性低密度灶,出现气体是脓肿特征

MRI胰腺增大

T1WI胰腺信号减低

T2WI胰腺信号增高

T1WI脂肪抑制呈信号不均匀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

慢性胰腺炎

各种因素造成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慢性进展性炎症;

CT①胰腺体积局部增大/缩小

②胰管不同程度扩张--均匀性管状扩张、串珠状扩张

③胰腺钙化--呈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慢性胰腺炎可靠CT征象

④合并假性囊肿--边界清晰,囊状低密度影区,CT值接近水密度

MRIT1WI脂肪抑制及T2WI均为低信号

合并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钙化在MRI难以识别

GD-DTPA强化不明显

胰腺癌

特点胰腺导管细胞癌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60-70%发生于胰头部,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容易转移

临床:进行性梗阻性*疽,疼痛上腹深部、腰背部,肿块,胰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5%

CT

①胰腺局部增大,表现为肿块/分叶状增大,呈等/略低密度影。

增强:正常胰腺明显强化,肿块不强化/略有强化②胰头Ca引起梗阻性*疽

胆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于胰头处突然狭窄、中断、变形,并可见胰管扩张——称“双管征”为胰头癌常见征象

③肿瘤可侵犯周围血管脏器/邻近脏器及淋巴结转移

MRI

①肿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且不均匀

②MRCP:直接观察观察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的程度、范围及梗阻部位

第六章泌尿与生殖系统

输尿管三个生理狭窄:

①与肾盂相连处

②通过骨盆缘处

③进入膀胱处

肾上腺皮质增生

正常肾上腺:CT检查:正常肾上腺呈软组织密度影,类似肾脏密度,右侧常为斜线状、倒“V”或倒“Y”形;左

侧为倒“V”或倒“Y”形或三角形;正常侧支小于10mm,面积小于mm2增强:肾上腺均一强化,边缘光滑增生CT:常可发现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但密度和形态多维持正常。当侧支厚度大于10mm和/或面积大于mm2即可诊断

子宫

CT平扫子宫即可识别,子宫体表现为横置梭形成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中心低密度代表宫腔。

宫颈在子宫体下方层面,呈圆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横径小于3cm。

宫旁血管,神经和纤维组织为小条状或点状软组织密度影,正常输卵管不能显示。

增强:子宫肌明显均一强化。

MRI

1.T1WI上,正常宫体、宫颈和阴道为低信号,周围脂肪组织为高信号。

2.T2WI上能显示宫体,宫颈和阴道的解剖结构。

①宫体自内向外有三层信号

a、中心高信号:子宫内膜及宫腔分泌物

b、中间薄的低信号:子宫肌内层(联合带)

c、周围中等信号:子宫肌外层

②宫颈自内向外分四种信号

a宫颈管内粘液、高信号

b宫颈粘膜、中等信号

c宫颈纤维化间质,低信号

d宫颈肌层,中等信号

子宫肌瘤

MRI

T1WI呈等信号与子宫肌相似。

T2WI:明显均一低信号,边界清,具有特征。肿瘤较大时,低信号瘤体内有退变的高信号。增强:不均一强化。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生理上,增生主要发生在仅占前列腺体积5%的移行区

CT前列腺均匀对称增大,横径5cm,常突入膀胱底部,密度均匀,边缘清,可有钙化。

增强:早期为对称性显著强化,延迟扫描全部前列腺趋于均匀强化

诊断在超声、CT和MRI上,BPH主要表现为前列腺体积对称性增大,以移行区即中央腺体增大为主,伴有增生阶级形成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星型细胞肿瘤

CT

①Ⅰ级肿瘤:呈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无或轻度强化。

②Ⅲ-Ⅳ级肿瘤:呈高、低或混杂密度,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边缘不规则,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明显;

增强:多呈不规则环形结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可见强化壁结节。

MRI

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

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囊壁及壁结节强化明显

脑膜瘤

CT平扫:呈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边界清晰,常见斑点状钙化

广基底与硬膜相连,类圆形,周围水肿轻,静脉或静脉窦受压可出现中重度水肿侵犯相邻颅板引起增生或破坏。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MRI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

T2WI呈等或高信号

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垂体瘤

CT平扫:蝶鞍扩大,向上生长可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增强:实质均一强化,囊性呈环状强化

微腺瘤平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间接征象:

①垂体高度≥8mm,

②垂体上缘隆突

③垂体柄偏移,

④鞍底下陷,

MRIT1WI稍低信号等或高信号,T2WI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

CT

桥小脑角区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为半月形。为等、低或高密度。

增强后,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肿瘤密度迅速升高达到最大。骨窗见内耳道呈锥形扩大。

MRI

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多有囊变。增强时,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脑内血肿

CT

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影

硬膜外血肿

CT

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影,多伴骨折,不跨越颅缝

硬膜下血肿

CT急性: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脑挫裂,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影,CT上等密度影

脑出血

血肿分期: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

CT

急性期(3天):边界清楚高密度影,呈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见宽窄不一低密度水肿带,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见脑室内积血。

吸收期(3-7天):血肿密度降低,血肿缩小,边缘模糊,水肿带增宽,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囊变期:2月以后形成软化灶,血肿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密度接近脑脊液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

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MRI

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

亚急性及慢性期:T1WI及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环为含铁血*素沉积。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脑梗死

分类: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缺血性梗死

CT:低密度影,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多呈扇形,基底贴近硬膜,有占位效应。

出血性梗死

CT:在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明显。

腔隙性梗死

CT:边缘模糊低密度影,无占位效应

MRI:发病后1小时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后可出现长T1长T2信号影。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点医学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