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A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
TUhjnbcbe - 2021/2/2 2:16:00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www.baidianfeng111.org/
结核病是传染性疾病领域死亡人数第一位的疾病。中国肺结核疫情十分严峻,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年新发肺结核患者82.3万例。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阳性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但我国仍有大量病原学阴性的肺结核患者。活动性判断作为肺结核诊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主要解决肺结核“治不治疗”和“停不停药”的问题。对病原学阳性肺结核进行活动性判断相对容易,但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则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治疗史和影像学等多种手段,才能做出最终判断。

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尚未建立肺结核活动性判断的科学评价体系,肺结核过诊过治和漏诊漏治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医疗质量,加重了医疗负担。

建立肺结核活动性判断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变成可行之事)当务之急。

活动性判断的对象

一、肺结核患者治疗前需要进行活动性评价

二、肺结核患者疗程结束时需要进行活动性评价

肺结核活动性评价方法

一、临床症状评价

1.初诊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是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可将其作为判断肺结核活动性的依据之一。咳嗽、咳痰≥2周,可合并有痰中带血或咯血;出现全身结核中*症状,如盗汗、乏力、间断或持续午后低热、以及食欲不振、体质量减轻等,以上症状往往提示肺结核具有活动性。部分患者可无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肺部病变,需要结合影像学及相关检查进行肺结核诊断及活动性判断。

2.疗程结束的患者,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细菌学检查阴转,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病灶持续稳定。少数患者由于肺部不可逆的组织损伤或并发其他肺部疾病,即便存在咳嗽、咳痰、喘息、咯血等症状,亦不能将其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判断依据,需仔细甄别。

二、治疗史评价

1.疗程结束的患者,需要系统地进行治疗史评价,包括抗结核化疗方案的药物组成和疗程、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细菌学及药物血药浓度等。

2.化疗不彻底和治疗不规律的患者,需要调整治疗和管理方式,确保完成疗程后再行活动性评价,同时观察细菌学和影像学的动态变化。

三、实验室评价

(一)病原学评价

1.初诊患者,对于痰标本病原学检测(包括涂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为阴性的肺结核患者,推荐采用XNYZ和支气管镜下活检技术,以进一步获取病原学和病理学证据。

2.疗程结束的患者,主要检测技术包括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

(二)血清学及免疫学评价

在判定结核病活动性方面,目前尚无可用的、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四、影像学评价

(一)肺结核活动性、稳定性及不确定性征象

1.胸部X线检查:(1)活动性征象,包括多发性结节状病灶,片状、云絮状及大叶性肺实变,团块状阴影,以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等。(2)稳定性征象,包括致密的结节及斑块状病灶、钙化灶、纤维条索状病灶、肺气肿,以及治疗后残留的净化性空洞等,这些病灶边界清晰锐利,可伴有胸膜和(或)纵隔淋巴结钙化。(3)不确定性征象,包括毁损肺、肺不张、结核瘤、斑块状病灶等尚未完全钙化的病变,不能据此做出非活动性肺结核判断,需完善CT检查后做进一步分析。

2.胸部CT检查:对CT扫描所显示的各种征象分述如下。

1)活动性征象:包括小叶中心结节状病灶、树芽征、病灶边缘模糊、中低密度的结节及肿块状病灶、不同范围的肺实变、磨玻璃样密度影(GGO)小叶间隔增厚、结节状病灶簇集征、空洞(厚壁、薄壁、张力性、虫蚀样)伴或不伴引流支气管、支气管壁增厚、反晕征、弥漫性分布的粟粒结节状病灶、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含包裹性)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肺野可检出多种形态的活动性病变,往往以“征象群”的形式存在。

2)稳定性征象:包括发生钙化的结节或斑块状病灶、纤细锐利的线状及条索状影、支气管聚拢迂曲、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胸膜钙化、包裹性钙化或线样增厚、净化性空洞(具有规律治疗史)或空洞内容物钙化等。

3)不确定性征象:包括未发生钙化的结核瘤、斑块状或界限清楚的不规则实变、空气潴留征、肺不张、支气管闭塞或狭窄、胸膜不规则增厚与包裹等。

3.胸部MRI:胸部MRI具有无辐射性,因此可以作为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妇女、孕妇(在妊娠的前3个月应避免做MRI检查)。或行CT增强扫描时发生对比剂过敏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性判断的替代性检查手段。胸部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度和多参数成像的优势〔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等〕,对于评估结核病灶组织特征方面明显优于CT,可用于肺内结核病灶、纵隔淋巴结的活动性和治疗后评价。

4.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PET-CT对于区分肺结核活动性与非活动性具有独特价值。

(二)肺结核活动性影像学判断的基本原则

1.治疗前活动性判断要坚持“排除法”原则:活动性征象对提示活动性肺结核有重要意义。

2.疗程结束后活动性判断要坚持“趋势评价”原则:由于肺结核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转归多滞后于细菌学转归,故在疗程结束后仍会残留一些活动性征象,并在停药后的随访过程中。残留病变仍可继续修复和重塑。

(三)影像学“分类判断”原则

影像学推荐分类判断原则,判断意见一般分为活动性、稳定及不确定等3种情况,这符合病理-影像学演变的客观性原则。

总之,在影像学活动性判断上应坚持客观性原则。初诊患者以排除活动性征象为主;疗程结束的患者活动性判断则以观察病变的趋势变化为主。

五、病理学评价

肺结核病理学检查包括常规病理学、抗酸染色及分子病理学检测等。

病理学评价肺结核的病变活动与否主要有以下表现:(1)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判断较易。较稳定的病变表现为病变周围纤维化)钙化和纤维包裹性坏死病变,如局灶型结核和结核瘤;活动性病变主要为坏死性肉芽肿及渗出改变,如浸润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空洞性肺结核等。(2)支气管镜下活检标本,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组织标本,若病变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或见病变旁肺组织渗出性改变,提示活动性肺结核;如仅为坏死、少许肉芽肿病变,同时纤维组织增生变性及伴钙盐沉积时,则判断为活动性较困难,需结合临床、影像及其他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3)在病变组织内找到抗酸杆菌,且细菌的数量较多,TB-DNA含量增高提示活动性肺结核。

肺结核活动性的临床综合评价

病原学阳性是肺结核活动性判断的金标准。对于痰病原学阴性的患者,推荐采用BALF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必要时进行肺活检,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证据。在进行临床综合评价前,需要结合详细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还需要考虑到免疫学等检测技术、患者的不典型症状对活动性判断的影响,全面客观地评价各项指标以争取做到准确判断。

一、肺结核治疗前的活动性评价

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可直接判断为活动性。但是对于病原学阴性的患者,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前的活动性评价需要综合影像学、临床和实验室等方面进行判断。

二、肺结核患者疗程结束时的活动性评价

推荐优先进行治疗史和病原学评价,而影像学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趋势变化上。

展望

肺结核活动性判断是临床医疗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共识》(为其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向,未来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防痨杂志》年第4期。如欲全面详了解,请看全

文)

.6.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A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