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收拾一下心境,此篇立意甚高,我欲一举终结“中西医之争”这个掀翻无数友谊小船的话题。
先申明,我们只在科学范围内讨论医学,别把中医当玄幻,也别把西医当科幻。
生命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是咱能回答的,找个巨人的肩膀靠一下,今天这位巨人也算老熟人:薛定谔,养猫的那位。不认识的小盆友罚抄量子力学一百遍。
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充满想象,后来西方科学兴起,科学大厦盖的有模有样,于是,一帮人就尝试用科学去解释生命。
起初有两大派,活力论和机械论。
活力论的本质是生命特殊论,认为生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活力”物质,支配着生物的活动。机械论就简单了,认为人就是一台复杂机器,和汽车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人”这台机器太复杂,以至于一时半会搞不明白。
活力论和机械论之争不是哲学思辨问题,而是科学之争。思辨靠嘴皮子,科学靠数据,双方为了灭掉对方,做了大量实验。这段科学史内容颇多,有兴趣的小盆友自己去找资料吧,举个小例子。
“活力论”遭重创的烧瓶实验
米勒烧瓶实验,在烧瓶内模拟原始地球环境,结果显示可以从无机物合成出有机物,尤其是氨基酸,后来甚至合成出了“脱氧核糖”(提个醒,DNA的中文名叫脱氧核糖核酸)。高中生物不错的盆友应该还记得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这些词吧?没错,它们也陆续在米勒实验中找到了,这些都是DNA或RNA的基本结构。
米勒实验证明把一堆化工原料放一起,有可能,有可能产生生命。这是研究生命起源的重大突破,活力论遭到致命一击。
薛定谔看着热热闹闹的场面,忍不住参了一脚,写了本书叫《生命是什么》,然后就成了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经典之一,可以说是生物学的压舱石。这个故事说明,物理学家转行做什么都是妥妥的。
薛定谔在量子力学奠基人中是有座次的,但当时的生物学家根本不清楚物理学已经取得的惊人成就,仍然用老旧的物理化学知识去理解生命,结果只能是一脸懵逼。
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大胆假设,比如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诸如此类。且不说薛定谔对不对,《生命是什么》的最大意义是提醒了生物学家,物理学有足够的空间去解释生命,只是这些蕴藏的规律尚未被发现而已。薛定谔强调了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的重要性,这个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
简单来说《生命是什么》的核心思想:在生命体内运行的所有规律,必须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哪怕这个物理定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
本小僧姑且认为咱们达成了共识:生命运行是遵循基本规律的,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并加以利用的。
如果不认同这一条,请阁下抓紧时间修仙成道,勿要往下看了。
西医的思路
接下来的思路就很明确了,医学就是挖掘生命运行过程中蕴藏的物理化学规律。
约定一下,这里说的西医特指现代医学,这里说的中医特指古代中医。无论你是中医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请耐着性子看完,下面的剧情百转千回。
西方人挖掘规律的方式,带有浓重的西方文化特征。笼统地说,西医就是把人体参数化、标准化,从微观入手,把人细分成N个参数,并给每个参数设定范围。这是一项伟大而壮观的工作,但几乎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从技术上说,标准化使得医学理论可以精确重复、广泛传播,从而可以在他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产业上说,西医的医生可以在学校里批量生产,再不济,把不同参数对应的不同病症,以及相应的处方背下来,至少就不能算庸医了。
本僧粗略数了数,一次全面体检大概能得到个参数,只要不是特殊情况,这个数字就可以准确地表明人体健康状况。如果再算上不常规的化验检查,凑出几千个参数也是轻轻松松,这些数字是几百年逐步积累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仍然会不断增加。
所以现代医学注定要走一条先弱后强的道路,虽然起步慢了点,但可以抱着现代科技这条大腿,最近几十年突飞猛进。
中医的思路
中国古人挖掘规律的方式,带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中医本质上是一项长达数千年的人体实验,古人把所有能用来表征人体的手段都用到了极致,脉搏跳动、舌头颜色、说话声音、排泄物气味,甚至包括房子朝向,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统计学特征,直接从宏观入手,意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套路靠谱吗?统计学当然是靠谱的学科,也是极需智慧的学科。正因为中医行之有效,在现代医学强势崛起的大背景下,依然牢牢占有一席之地。至于中医能留住这一席地的缘由,待稍后再叙。
但中医们并不喜欢用科学术语和数学去记录实验结论,而是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天人合一等近乎玄学的语言,加上朦朦胧胧的文字表达,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所以学中医的关键是悟性,这使得中医更像是一门艺术或手艺,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行业标准无法建立,人才培养难度大,无法像西医那样大量提供水平稳定的医生。本人因家庭原因,对医学多有涉猎,从西医,到中医,上至癌症,下至感冒,特意寻人学过把脉,凭鄙人这般远超80的智商,也是草草败下阵来。
从行业规范上说,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不过咱们不说行业,只谈技术。
统计学或经验学通常有这么个特征:起步迅速,后劲乏力。
宏观上看,奠定中医框架的四大经典《*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几乎都是在大约年前出现的,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学著作,不涉及医学理论。
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两千年前就达到了顶峰,之后便乏善可陈。在科学思想尚未出现的古代,中医靠着如此简陋的表征方法,一口气将医学推了年依然不衰,不服也得服!
得强调,这是中国古人的方式,现代国人研究生物医学的主流方式也是顺着西方科学的路子走,而且在学术层面可圈可点。
计算机看病
大致把中西医两方阵营的轮廓描了描,再举个例子了解一下内在逻辑。
前几年光明网的《名家访谈》有一个专题采访,大意是:计算机看病比下棋更在行。不巧,被访者恰是本僧好友,平日多有交流。
简单把医生分个类:第一类医生既看病又搞研究,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列;第二类,只负责在门诊看病开药方,不动手术,不做研究,姑且称为门诊医生。计算机看病,指的是门诊医生的工作。
门诊看病的流程是:病人描述病情,门诊医生开具化验单,病人化验,门诊医生根据化验结果开药方,病人付钱取药回家。
在第六届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有专家说,我国医生平均给每位患者的看病时间是38秒。很多人听了可能会跳脚,但实际上,因为西医的标准化很到位,使得看病流程异常简单,每个环节都不用动脑筋,按照公式运行就行。比如,
症状描述:咳嗽,有痰,轻微发热,胸骨后疼痛,吸入冷空气可使咳嗽加剧或诱发咳嗽。
诊断方法:血液生化检查,胸部X线检查。
诊断结果:胸部X片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重,两肺有水泡破裂声(这部分可由医技完成,并不需要门诊医生);血液生化检查,若淋巴细胞轻度增加,则判断为病*性支气管炎,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则判断为细菌性支气管炎。
治疗方案:细菌性支气管炎可用头孢类或左氧氟沙星抗生素,也可配合氨茶碱缓解支气管痉挛症状。
虽然不是很严谨,但能看得出门诊看病的大体过程。试问,38秒够不够?哪个门诊环节不能用计算机取代?甚至可以说,计算机比普通门诊医生更靠谱,偶尔还是能遇到几个拿“抗生素”治疗“病*性”支气管炎的医生。科普一下,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无效。
不举个例子,总觉得太空泛。
几年前,IBM的Watson系统和美国北卡罗林那大学开展了一项测试,Watson系统在分析了1例癌症病例后,给出的治疗方案超过99%和人类肿瘤专家一模一样。不仅如此,Watson还针对30%的病例,给出了人类专家没想到的备选治疗方案。
IBM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成功让Watson在全球30家医院中“行医”,包括中国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和医院。但是Watson总是挑战复杂的癌症治疗方案,最终因为经常给出不安全的治疗建议被开除了,如果Watson把野心调低一些,解决支气管炎之类的疾病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
西医都被计算机干到这种程度了,中医自然没有幸免的道理。
以本僧熟悉的把脉为例。简单来说,把脉就是在手腕“寸关尺”3个位置,分别施加不同的力,再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度、脉宽来判断病情。把这些信息转化成数字,对仪器来说是轻松不过的事情。
左右手“寸关尺”共6个位置,每个位置有“浮中沉”3种脉象,再把脉搏频率、强度、脉宽分出高中低三类,排列组合一共有种可能。
只要把这种可能和对应的病情罗列出来,并定义出,脉搏每分钟多少次才叫快,施加几牛的力道才叫沉,诸如此类。那么剩下的工作,对计算机来说都不叫个事,计算机可以把脉搏检测准到让人咋舌,这种精度绝对远超普通的中医生(神医别来凑热闹)。
本僧曾在五道口遇到过研究计算机把脉的小学僧,但因为中医的标准化底子实在太薄,而且“望闻问切”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诊断病情,所以这项工作只能算聊胜于无。欣赏一下无所不能的微商吧:
说到这,我们差不多把医学的逻辑搞清楚了。下一个议题,医学究竟能做什么?
注意,中西医的交锋要开始了!再度提醒,剧情百转千回,千万坐稳了!
尴尬的中医
不少人有这么个迷思,认为古人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对此,借助算半个古人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破了这个迷思,咱没法往下说。先举个例子。
古人信奉君权天授,经常用天上星象的变化来评判君王执*的好坏,引一句老舍《茶馆》台词:“我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这可不是玩笑,古人是真信的!根据星象评判*府施*水平的方法,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统计和总结,和中医一样包含了古人智慧。
别急着说愚昧,其实古人的天文水准是很高的,多年前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用以指导农事,沿用至今,由此可见一斑。请问,古人的天文观是对是错?
幸运的是,天文学的发展很快让我们有能力对“星象和节气”取精华去糟粕,如今早就没了争议。可惜的是,医学远没有达到天文学的程度。
用中医治好病的例子来证明中医靠谱,或者用中医弄死人的例子来证明中医靠不住,都是愚蠢的。对中医的解读,必须得回归科学,这部分需要智商80以上才能理解。
中西医都讲究对症下药,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正宗的中医不是靠神秘力量行走江湖的,而是实实在在有统计学依据的“望闻问切”,和西医不同,中医生在掌握这门手艺时,凭的多是悟性和经验,麻烦就在这。
游泳冠*不需要懂流体力学,但你不可能凭游泳经验去造一架高速飞行器。比如,感冒发烧,把体温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这种经验很容易总结;可要区分病*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就难了很多,但细心点也没问题;再要区分H1N1感冒病*和HN感冒病*,那就不是把脉能搞定的了。
仅靠中医“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华佗、孙思邈等神人已经玩到了极致,后人难以超越,至少难以远远超越。因为手艺都是有极限的,无论流体力学学得多好,游泳速度是有极限的,想要更快就得借助科学,造出快艇。
即便华佗在世,也不可能靠望闻问切把肿瘤位置和大小精确到毫米。中医理论停滞千年,如果不革新原有方法,依然只靠望闻问切,未来一千年,结果可知。
在疾病诊断方面(不包括治疗),西医借助各种科学设备,早就远远甩开了中医,正如游泳游不过快艇,跑步跑不过汽车,停滞千年的望闻问切,不可能超越日新月异的医疗设备。
愚昧的小盆友,千万不要拿“傻逼西医对比牛逼中医”的例子来质问,不然我拿“牛逼西医对比傻逼中医”的例子来反驳,你就没地哭了。在疾病诊断上,最顶尖的中医,不可能超越,最顶尖的现代医学。谢绝抬杠!
再说说治疗。
无法精准的诊断,导致中医无法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时好,时差。而西医则步步为营,一旦攻克某项疾病,效果便是稳定的、可预期的。
以肺结核为例,古代中医(不包括现代中医)治疗肺结核肯定有成功的例子,但不会很多,不然也不会闹出人血馒头这样的悲剧。在发现链霉素以前,得了肺结核自然应该考虑中医,甚至应该优先考虑中医,好歹人家有成功的案例。但若今天得了肺结核,完全拒绝西医,那就是作死了,咱们浙江省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是91.8%,剩下的8.%估计身上还有其他疾病。
毫不客气的说,在西医打下的地盘上,中医几无招架之力。同样的,这个结论谢绝抬杠!
那么问题来了,在西医尚未到达的地盘呢?这种地盘多吗?
更尴尬的西医
前方高能预警,不知道大伙遭不遭得住。
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Ioannidis,在年发了一篇论文《Whymostpublishedresearchfindingsarefalse》,直译过来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是错误的,再翻译成吃瓜群众的语言:大多数医学研究都是不靠谱的。
Ioannidis对年至年间发表的49篇最顶级医学论文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只有0篇是靠谱的。Ioannidis还不过瘾,又在不算最顶级的论文里找了43个医学研究成果,其中重复验证有效的,只有1个,呵呵。
截止今天,这篇论文被引用高达次,什么概念呢?从年至年,人类一共发表了万篇论文,引用超过1万次的,也不过寥寥60余篇。
四千次的引用,足以证明医学界默认了“大多数医学研究都是不靠谱的”,只不过这个结论并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学专家都认为,任何与医学研究有关的媒体报道,都只能当娱乐新闻看,这不是信或不信的问题,而是因为医学研究不被推翻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咖啡”列入B类致癌物名单,与杀虫剂DDT是同一类。没想到吧,喝咖啡等于喝农药啊!
后来美国膳食指南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称,“有力的证据”表明,适度喝咖啡能减少慢性病。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则称,咖啡能预防癌症。
再后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证明,饮用65℃以上的咖啡,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结果发现,长期饮用65℃以上的任何液体都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到最后,还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这个单位,召集了多名科学家再度研究,发现没有确定性证据表明咖啡致癌,搞笑的是,这次研究表明,咖啡能预防某些癌症。
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把咖啡从B类致癌物名单中移除。
到了今天,咖啡到底是致癌,还是防癌?被整懵的小盆友们,理会这些作甚,该吃就吃,该喝就喝!猫屎咖啡走起来~
现代医学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还记得上篇文末的例子吗,精确计算10个氢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让人干瞪眼。一个细胞的精巧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台人造设备,由几十万亿个细胞组成的人体,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现代医学从底层开始一个参数一个参数的解密,究竟已经走到了哪一步?到底需要多少个参数才能构建完整的人体模型?参数一旦出问题,该如何调整?人体模型与外界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又是如何?
年前医生不知道手术前要洗手,在今天看来很荒唐,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医疗手段在年后的人看来,又是什么评价?现在的有些药物会不会和“手术前不洗手”一样荒唐?
非常遗憾,这一串问题的答案不容乐观。
医学圈有个亦真亦假的调侃:偶然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这话,和我们日常感观明显不符啊,难医院,都是幻觉吗?
本小僧帮各位捋一捋,除了急症,医院能治愈的?尤其是内科慢性病,胃病?鼻膜炎?哮喘?心脏病?高血压?风湿病?甚至蛀牙?牙疼就只能拔牙,如果这也算治愈,难道脚疼就得把脚锯了吗?
这下完了,那我们还活不活?
中医治根,西医治标?
--从感冒说起
普通感冒怎么治?
尽管人体异常复杂,但感冒这事好歹算搞明白了,不曾想,却给了中西医当头一棒。
普通感冒由鼻病*引起,这是感冒病*的一大类,形形色色上百种,平时就藏在鼻咽喉部位,不要侥幸,人人有份。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感冒病*和人体系统的精彩攻防就登场了。
人体的第一道防护是鼻粘膜表面的粘性保护液,它可以粘住吸入的灰尘病菌等杂质。当感冒病*穿透皮肤和粘膜,进入鼻细胞后,人体就会增加保护液的分泌量,防止更多的病*侵入体内。
鼻粘膜保护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盐,之所以说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待会我要把这保护液的名字告诉你了,没错,它就是:鼻涕。
平时这些粘了杂质的鼻涕都会被我们咽下去,但感冒时,因为鼻涕分泌量大增,一般人咽不下那么多,有一部分就得排出体外,表现为流鼻涕。
如果流的不够快,还会打喷嚏,打喷嚏的气流速度差不多是18级台风,能快速将鼻腔表面的感冒病*吹出体外。
虽然鼻涕卯足了劲把病*清出体外,但还是会有一些病*进入人体细胞,并借助细胞内丰富的营养开始大量繁衍后代。
人体细胞一旦被攻破,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首先登场的是天然杀伤细胞,这家伙能分泌穿孔素摧毁入侵的病*,同时也会杀死正常人体细胞。因为感冒病*的战场在鼻咽喉部位,所以这时喉咙就会变得红肿疼痛。
同时上场的还有吞噬细胞,这货只要遇到陌生人就吞,除了病*,还包括天然杀伤细胞肆虐后留下的烂摊子。吞噬细胞完工后就得把垃圾往外送,最方便的途径就是鼻涕了,于是,鼻涕开始变颜色了……
垃圾堆的多了,鼻涕来不及运送,喉咙就会有异物感,然后就会咳嗽,把这些多余的垃圾咳出去。这个行为,相信你肯定很熟悉的,我就不配图了。
天然杀伤细胞和吞噬细胞有点像派出所民警,平时对付小偷小摸不成问题,但面对感冒病*大部队入侵,作用就很有限了,于是病*继续繁衍。
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人体开始切换到战争模式。
神经系统先让体温升高,降低感冒病*繁衍速度,这是兵家常用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身体表现为发烧。体温升高不但会影响病*繁衍,也会影响人体自身的各种化学反应速率,然后我们就各种难受。
与此同时,相当于侦察兵的抗原呈递细胞把病*特征传递至免疫系统总部,找到能匹配入侵病*的T细胞和B细胞。在随后几个小时内,免疫系统会产生成千上万的T细胞,并调集大*开赴前线。而B细胞则产生上百万个抗体。
调动大*非常消耗能量,人体会缩减其他器官的能量供给,尤其像肌肉这种能耗高的单位,所以身体表现为乏力疲倦,能量不足的胃表现为食欲不振。这是感冒需要休息的根本原因:降低全身能量消耗,优先保证T细胞和B细胞大*的补给。
当然,所有过程对水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感冒还得多喝水。记得是热水,别让体温降下来。
随着T细胞和B细胞的加入,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悬念,T细胞负责解决在细胞内的病*,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给细胞外的病*带上手铐,让派出所民警轻松带走。
大战结束,神经系统将体温调回正常水平,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快速恢复正常体温,让一切尽快进入正轨,所以退烧是战斗结束的标志,而出汗是退烧的标志。
吞噬细胞继续打扫战场,把病*尸体清出体外,所以还会有一些咳嗽和流鼻涕。
整个过程大约7-10天,最后,抗体还会继续巡逻数月,确保病*不会卷土重来。几个月后,大*解散,一切恢复如初。
这里要区分个概念,普通感冒是术语,对应的是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由鼻腔内的鼻病*引起,流感由空气中的流感病*引起。流感的战斗力比普通感冒强很多,但整个战争过程差不多,只不过免疫系统输掉战争的概率大一些。输掉的结果就是呼吸道并发感染,然后请抗生素来支援,对于免疫力不强的人来说,流感季节还是要注意的。
白细胞吞噬细菌
感冒的每一个症状都不是多余的,是人体与感冒病*大战的产物。有意思的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漫长的战争过程中,只有旁观的份。
以前以为感冒是被治好的,中西医都争过这份功劳,现在知道,其实是免疫系统自己搞定的,你说这事尴尬不?
医学界公认,感冒无药可治!所谓的感冒药,只是缓解感冒症状,对人体解决战斗毫无益处,不拖后腿就算阿弥陀佛了。比如,有些感冒药的作用是收缩鼻腔血管,减少鼻涕;有些感冒药作用于下丘脑,硬生生将体温调回正常范围。某国消费了全球一大半的感冒药,简直就是医学界的一个笑话。
频繁干扰免疫系统,结果是什么呢?人体很难在正常时间内结束战斗,免疫系统和感冒病*的战斗对人体自身的伤害其实也不小,所以长期感冒不愈,就可能导致呼吸道并发感染,严重的还会得肺炎,这就已经不是感冒了。只能说你的免疫系统太菜,连感冒病*都搞不定。
仅从周围朋友中观察,很多人的免疫系统毫无战斗力,只要一感冒,妥妥的呼吸道并发感染,最后都是抗生素来收场,然后免疫力一轮一轮往下掉。
本僧偶尔也感冒,对付起来很简单:提供足够营养,没食欲也得吃高营养的食物;多休息多喝水,尽量别干扰免疫系统的工作;最后脑子里想象着T细胞杀入敌阵,威风四方的画面。
不要笑,最后一个心理作用很重要。
医学上,管这叫“安慰剂效应”,只要医生言之凿凿夸药效好,哪怕病人只是吃了一颗白糖,有一半的病就好了,这个实验被反复证明。当然,还有一半的病靠安慰剂是好不了的,大伙私下别冒险尝试。
事关健康,关于感冒,郑重提醒:我在高中时第一次尝试感冒发烧不吃药,折腾了十来天,过程贼痛苦;第二次折腾时间就短了点,往后若干次,每次都比前一次好些;如今对付感冒是小菜一碟,发烧时间不超过1小时,睡一晚基本就恢复了。郑重提醒在这:我在整个感冒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有没有呼吸道并发感染,是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尝试的,如果阁下体质有很强的药物依赖性,建议谨慎对待感冒,尤其是儿童。
提醒结束,后果自负。
看完感冒的故事,有启发没?没启发的话,再看个故事,这个故事要点逻辑。
在感冒机理还没研究透彻之前,对感冒发烧的解释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这个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伤害,所以此时的治疗逻辑是恢复中枢神经的功能来降低体温。这没问题吧?
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感冒机理之后,这种治疗方案就显得很荒谬了。然后,把感冒换成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这个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伤害,所以治疗逻辑是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类比感冒,胰岛相当于体温调节中枢,血糖浓度相当于体温,注射胰岛素相当于吃退烧药。
假设一种可能:人体免疫系统检测到了某种特殊情况,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提高血糖浓度来应对,所以主动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而这种特殊情况,并不在已知的人体参数内,于是,医生只能把病因解释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并不停注射胰岛素。
这个假设就好比,医生在尚未发现感冒病*时,只看到人体中枢神经莫名其妙提高体温,于是拼命用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注意,本僧只是从逻辑上为糖尿病的病因提供一种假设,毫无凭据,不负责判断对错。从逻辑上说,如果没有把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样透彻,那么调整参数式的治疗方案是存在重大隐患的。
各位,是不是对西医产生动摇了?中医西医放一边,我们还是先感谢一下进化论吧!
有多少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样透彻呢?其实西医这几百年,打下的地盘并不多。
自限性疾病,就是那种自己会好的病,诸如感冒、水痘、口腔溃疡、某些甲状腺炎、某些肠炎,等等,你只需要给免疫系统提供营养和水分,战争是稳赢的,西医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缓解症状而已。
急性病,才是西医大展神威的场所,肺结核、疟疾、霍乱、伤口感染,还包括各种疫苗,等等,人类寿命大幅度增长,主要还是西医的功劳。不过,西医搞不定的急性病也是成堆成堆的。
慢性病,几乎全是鏖战状态,西医的治疗方案就是哪个参数不对就调哪个参数,所以就得了个“治标不治本”的帽子。
实际上,医学专家对现代医学的认知都很保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公开说过:“医学目前仅处于初步了解人体的阶段,医学能彻底治好的病其实少的可怜。”这怕是现代医学的主流观点了,奉劝各位迷信西医的盆友,也要把态度往谨慎的方向调一调,向专家靠拢。
上面这段是重点,要记下来。
于是,中医仍然活跃。
作为一门统计学或经验学,中医做不到像西医那么细致的去描述病理,能拿得出手的,只有疗效。
中医把免疫系统失灵描述为阴阳失衡,治病需调阴阳。这思路实际上是调节免疫系统,比西医调节参数的思路更合理,于是,中医顺手就摘走了“治根”的帽子。
无奈中医的调节手段太粗糙,“砭针灸药”和“望闻问切”一样,标准化太薄弱,不同个体的疗效稳定性实在不敢恭维。
在慢性病这个战场上,中医与西医可算旗鼓相当。西医效果稳定,但只能做到缓解;中医时好时坏,但偶尔能取得战果;平均下来,两者没本质差别。
除了打得难解难分的慢性病之外,还有一个地盘,西医还没开打。
身体明显不适,但所有化验参数都在正常范围,按照西医的定义,这就是健康的。但若是去看中医,结论可能就是阴阳失衡之类的。
咱们暂且把这地盘取名为:疑难杂症。在这块地头上,中医大杀四方!但结果也差不多,有好有坏,原因还是那个,非标准化导致效果不稳定。
医学既然是这副模样,我们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下面这个观点是个人体会,这个体会来自于本人带母亲十医院所得,万般酸楚不足为外人道。
慢性病之所以是慢性病,是因为免疫系统和疾病展开了拉锯战,一时分不出高下,整个战局错综复杂,想通过调整几个参数就解决战斗的可能性并不大。
慢性病的解决思路是,提高免疫系统战斗力,恢复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具体措施:第一,检视周围,切断可能摄入污染的途径,我当时的做法是把自来水、大米、水果等都做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检测,这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功底;第二,通过饮食习惯或体检判断是否缺乏某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这需要一定的生物医学常识,比如从不晒太阳可能会缺钙(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做完这两步,接下来就简单了:补充营养,减少污染,合理睡眠,适量运动,心情舒畅。
总结:中医偶尔治本,西医总是治标,免疫系统才是王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天气预报
天气的复杂程度和人体差不多数量级。早些年,天气预报的准确度经常不如一个有经验的老农,完全就是现代医学打不过传统中医的翻版。
虽然今天的天气预报依然不算完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间很短,30天后的天气基本抓瞎,但已经能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众多流传至今的天气俗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层秋雨一层凉”,也全都能解释明白了。
以百年千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我想中医和天气预报一样,还是会走上标准化的道路,最终和西医完成统一,共同构成现代医学。
中医在海外
说起标准化,大伙一定会想起“斤斤计较”的日本和德国。没错,日德已经是中医强国了。
使用草药治病,我们管这叫“中药”,日本称为“汉方”。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可以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10个古方生产汉方药,汉方药产业随之迅猛发展。如今日本汉方药厂有大约00家,汉方制剂多种,并占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德国中医研究所、医院、德国针灸学会、德国针灸-耳医学学会、中医学会等,这些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医研究单位都是德国人创办的。德国占了欧洲草药市场70%的份额,草药占德国药品市场的比例有0%~30%,这已经和中国差不多了。
其实不止德国,针灸在欧洲风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英国、意大利、法国,研究中医的机构遍地都是。
德国人研究中医并不是顺着阴阳五行的路子走,而是按西医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之类的路子走,研究最多的是针灸和中药,对于中医的诊断方式相对较少。
这其实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现在有几个中医是不用看化验单的?现代中医其实和古代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差异已经很大了。现在的中医大部分都是“卖中药的西医生”,诊断、病理都是西医的方法,只是在开药环节,把西药换成了中药。
中西医结合
随着技术发展,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原理逐步明确,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不说了,本僧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中西医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癌症几乎等同于死刑,在西医给不出有效方案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找中医撞撞运气。当时东北林甸县有个民间中医,经常用偏方治疗癌症,效果不错,颇有些名气。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张亭栋成立了研究小组调查此事,这个偏方实在有些骇人:砒霜、氯化亚汞、蟾蜍分泌物,三种实打实的*药。
张亭栋很快发现并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果,经过一番专业的折腾,张亭栋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偏方中起作用的只有砒霜,另外个只有副作用;第二,偏方只对一种癌症效果最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到了70年代末,张亭栋已经能够拿出足够的数据表明,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甚至有少量患者彻底康复。
再后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等三人,用全反式维甲酸加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近乎%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愈。
这是继屠呦呦青蒿素之后,中国又一项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人选。大伙体会一下,在整个过程中,中医经验,西医方法,所起的作用。
要为中医争口气的盆友不服了,为什么是中医走西医的路子?西医不能走中医的路子吗?别说,还真有。
最前沿的癌症治疗手段,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思路,并不是一味用抗癌药对抗癌细胞,而是调节“阴阳”,即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方式,成功治愈了很多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这是以前靠药物对抗癌细胞时代没法想象的。
重新激活免疫系统是极复杂的工作,目前也不算很成熟,各位不要私下尝试。
你所不知道的部队
非常抱歉,要提到这个让人压抑的话题。说实话,几次尝试,始终没有勇气看完相关纪录片。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心底里排斥思考部队的细节,以致于臭名昭著的部队经常被忽略一点:这是一群日本的医学精英。
当一群医学精英可以毫无顾忌做活人实验时,它们顺利取得了人类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
人体含水量最早是部队测出来的,把活人关进高温干燥室,直至每一滴水都被蒸发完,最后测得人体含水量大约78%,尽管这一数字有很大误差。
请停止想象,念完下面这一串问题:人多久不喝水会死亡?多少温度可以把人冻死?各种化学试剂的致死量及致死原理,各种细菌病*的致死量及感染路径,等等。
平复一下心情,因为还有更糟的。
日本战败后,美国和日本进行了一笔肮脏的交易:部队把研究成果交给了美国人,美国人帮助部队躲过了审判和惩罚。直到今天,相关资料仍没有完全公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研究成果被美日瓜分,并没有送予中国。
年4月,日本档案馆公开部队名成员实名名簿。部队的成员,在战后依然活跃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比如:大头目石井四郎手下的重要骨干内藤良一,创办了绿十字公司,一度成为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公司董事大都出自部队;冈本耕造,京都大学医学部部长,日本病理学会总会会长;田宫猛雄,东京大学医学部部长、国立癌中心总长、日本医学会会长;以解剖活人著称,号称部队“快刀手”的石川太刀雄丸,是金泽大学校长。此等例子,不胜枚举,部队一众骨干均在日本防卫厅、研究机构、医药公司等相关单位担任要职。
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部队只是一群变态杀人狂,对医学发展毫无帮助;另一种认为,战后美国日本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离不开部队的研究成果。
因美日仍未完全公开相关资料,故对此两种说法不做评论。只叹一句:苍天无眼!
科学无法解释,并不代表违反科学
中医仍然存在大量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尤其是针灸。但是,“科学无法解释”很奇怪吗?物理学前沿的所有现象都是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哪一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是现在科学能解释清楚的?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我相信两者一定会走到一起的,因为他们的终点是同一个:生命运行的物理化学规律。
但目前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不得不让人怀疑,医学到底已经走了多远?回头想想,人类科学毕竟才刚刚蹒跚起步,不能指望医学能飞多高。
本文内容甚多,建议小盆友全篇背诵。
(打赏条鸡腿,干活不累:)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好文推荐,点击图片阅读好文推荐,点击图片阅读好文推荐,点击图片阅读
好文推荐,点击图片阅读
好文推荐,点击图片阅读好文推荐,点击图片阅读好文推荐,点击图片阅读
如果还想观看更多精彩文章
可以扫描下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