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以及部分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发病人数多,易造成大面积流行或暴发,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等人群集中的集体单位中,加强知识普及、建立健康监测、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以及个人卫生防护等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为冬春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肺结核为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上述传染病易在人群密集的集体单位形成暴发或流行。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
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季节是从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诺如病毒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常造成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暴发疫情。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潜伏期为12—48小时,病程一般为2—3天。
传播途径:该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饮用水、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或表面传播,也可因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处理不当致使病毒形成气溶胶造成吸入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不持久,同一个体可重复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针对诺如病毒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和疫苗,其预防控制主要采用非药物性预防措施,包括病例管理、手卫生、环境消毒、食品和水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对学生、教师及食堂从业人员开展健康监测;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严格落实饮水、食品安全要求,生熟食品分开、食物或饮水彻底加热煮熟、餐具和食品加工(用)具要清洁消毒、注意暴发疫情后留存食物或饮水样品;开展环境消毒,妥善处理呕吐物或排泄物。要带好乳胶手套及口罩掩闭覆盖污物,病人吐泻物和接触的场所物品要严格消毒,并开窗通风;病人应及时就诊并隔离,照顾病人时应戴口罩,病人使用餐具与他人分开。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是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预防控制措施: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保持一米线、戴口罩、勤洗手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出现流感症状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或隔离,减少疾病传播;要落实晨午检制度;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保持环境清洁;督促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晾晒被褥,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限制外来人员进入。
水痘
水痘是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全身出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冬春两季多发,传染力强。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并发症,水痘会在2周左右自愈且愈后一般良好,并在感染过后可以获得永久性免疫。水痘有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症状等早期临床表现,24-48小时后出疹,并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形、泪滴状小水疱,周围红晕,持续大约2—3天后开始干缩、结痂。在同一位置可能会出现皮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的情况。皮疹主要位于头、面和躯干部位,继而扩展到四肢,末端稀少。潜伏期10—24天,常见14—16天。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未感染过水痘的人群普遍易感。病愈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预防控制措施:病例管理,隔离治疗至全部疱疹结痂;对病例污染物、用具进行消毒;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水痘暴发疫情时,应该隔离有传染性的病例,对未感染过水痘的易感接触者立即进行免疫接种。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其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愈后仍可再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预防性措施应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从而减少发病。家庭预防控制措施主要为及时就医,家长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