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很多涂料企业抄袭一些华而不实的文化理念,挂在墙上,印在册子上,还找一些人来宣讲,以为这样就是品味,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但是很遗憾,大部分员工对之嗤之以鼻,销售人员更是不予理睬:你说你的文化理念,我用我的一线策略。
房屋剧烈摇摆
朱光耀:中国有信心保持股市的健康发展
9月3日,烂尾长达12年之久的广州著名烂尾楼 新中国大厦正式以9.73亿元的价格变卖给广东金穗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金穗丰公司)。新买家注册资本只有500万?未来的新中国大厦将走向何方?新中国大厦的命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时隔近一个月,昨日新中国大厦真正幕后买家金穗丰公司的母公司宇业集团首次召开发布会,首次透露了未来新中国大厦的发展构想,还对坊间诸多传言作出回应。
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 请照润格出钱。 齐白石 今天的艺术家,谈自己的艺术作品,似乎都不好意思提到 钱 ,好像一提便沾上铜臭一般。事实上,金钱与艺术真是如此势不两立? 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师还曾卖画为生呢,且人家的作品那是明码标价,光明磊落,毫不含糊。而其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成就却是世人皆知。如此看来,名利与艺术追求怎么就不可以兼取? 齐白石是以卖画为生的艺术家,特别定居在北京后,家乡的田产留给了老妻春君和她生的孩子,他在北京的生活 他和副室宝珠及宝珠生的孩子,只能靠卖画卖印维持。白石不经商,也不倒卖字画,初到北京的十年也不兼职教书,一切开支只能求助于卖印卖画。1962年前,他的父母在世,经济上仍要奉养老亲,在齐白石眼里,北京和湘潭两房妻子儿女是一个家,他必须兼顾两地,供应两地孩子的衣食、读书、任务、治病和行旅之用,负担是很重的。 从做木匠的时候起,齐白石就靠手艺吃饭,所以他卖画卖印从不耻于要钱。迄今所知,白石最早的润格是1902年樊樊山给他定的篆刻润例: 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这张润格在远游十年中一直使用。再往后是吴昌硕为他定的润格: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摺扇每件6元。 定居北京后,齐白石多自定润格,在他客厅里,长期挂着1920年写的一张告白: 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 同年还有一张告白: 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除十日。 齐白石卖画卖印,从不讲情面,除极个别亲友外,不论是谁,都要照价付酬,不能赊,不能减。他托人办事,或受人以惠,大多以送画为报,他把这视为人情与物值的交换,如果他感觉不合算,下次就不进行这类交换了。如1935年夏,周维善通过王森然赠白石画像,白石以一画相报;后王森然又领郑景康为白石拍照,并将所拍12张照片相赠,白石又报以画,但不久,白石在客厅挂了一张告白,说双方不合算,以后再有人照像画像一概不应酬。 齐白石有时请别人(如樊樊山、林纾等)写序文、题辞或纪念文章,也都依照对方的润例付酬,所谓 好朋友,明算帐 ,一点也不含糊。 齐白石刻印、卖画的润格并不很高,尤其是20年代初,比一般北京画家(如陈半丁等)还要低一些,二尺的扇面,只收二元,生活很是窘迫。自1922年他的画在日本卖大价(花卉一幅100元,山水一幅250元)以后,情况逐渐优化。1926年买跨车胡同的套院,是这种好转的标志。他刻了一方茶碗大的印 故乡无此好天恩 ,意思说北京比家乡更好的卖画环境。到1931年他自写了《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明示: 画刻日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 增加后的润格是: 花卉:条幅二尺10元,三尺15元,四尺20元(以上一尺宽),五尺30元,六尺45元,八尺72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尺者10元,一尺五寸内八元 凡画不题跋,题上款加10元。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 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