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学正科讲义》第一课讲解
金少陵先生生平简介
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南京国医传习所教师中优秀者,张简斋所长丶教务主任郭受天丶全国名医与学者如有金少陵丶章启民丶.汪绍生丶.李克蕙等,其中如儿科名医随翰英,妇科名医朱梓清、杨伯雅,外科圣手张栋梁,驰名白下中西贯通的冯瑞生等为人师表,遗教垂范,绛帐风采,至今仍在他们当年的弟子中广泛传诵,有口皆碑。金少陵先生是南京国医传习所教师中年资较高的老教师,年应聘任教主讲内科学丶诊断学丶温病学丶药物学丶医学史。金少陵先生以个人的精力先后竟撰著了11种教材,从这些教材可以看出,金少陵教师如何以丰富的知识与临床经验融会新知撰编的教材,特别是金少陵是旧学中来的老教师,他竭力摆脱旧学的束缚,汲取新知识的营养,把现代医学的知识融于中医最古老的经典中,培植出中西合壁之花。每本书前的自序记录了他陶醉于学术研究的心态,思想发展的脉络。其编的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资料的翔实与丰富性,不仅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古籍资料,而且把当时最新的知识引入书中,表现出时代的先进性,又以“图表”的形式表述个人的学术见解。学术研究,最可贵的精神正在于此!
金少陵先生,自号吴门“冤禽”,年生于苏州,世代习儒,自幼寒窗苦读,勤奋国学,嗣因科举罢废,无意于仕途功名,专心致力于中国医学之研究,为民国知名中医学家,虽年近六旬,他精力充沛,学识经验丰富,先后受聘于南京国医传习所,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学校,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中医人材,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据何任先生《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求学生活》文章回忆介绍,先生在讲台上已是两鬓如霜了。他一生著作较多,著有《中医基础学》,《內经学辑要》,《病理学讲义》,《中国医学史正科讲义》,《中国药物学》,《温病学讲义》,《诊断学》,《內科学急性传染病篇讲义》等,我在学苑出版社陈辉主任支持下整理本人收藏的先生遗作《诊断学正科讲义》,但《中医基础学》丶《基础学》二书至今善未整理给读者学习,实为一种遗憾。
《诊断学正科讲义》是年先生为南京国医传习所教学所需而编纂的。按民国《国医学术整理标准大纲草案》以旧有之望闻问切,删去其不合科学原理者,并加近世之器械检查等,以秦氏《诊断学讲义》为底本,集古至清诸医家学说,采取“返博为约”的方法,重新编排而成,先生的教学灵活又富有创新精神,如他在书中曰:“吾国诊断学一科,最为微妙而难知也,仲景有了了难明之叹,故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如二十八脉.奇经.十怪,岂易言哉。盖疾病之有诊断,原树治疗之鹄也。凡治疗必先识病,识病必先施诊断。世有能诊断而用药,或不应者,未有不能诊断而用药亲切奏功者也。然昔之言诊断者,既言奥书繁,似不适合于初学者之便读,少陵有鉴于此,爰摭陈书四言脉参加望、闻、问诊提要,八脉为纲领,而以兼见之脉为条目,并增陵之经验笔记,从流及源,俾初学者有得心应手之妙,不致指下茫茫也”。先生以他丰富的四诊实践经验与中西学说相互参证,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用现代医学精确诊断,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为中医诊断学理论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导言(熟读原文)(请同学们打开《诊断学正科讲义》第1页至8页)
讲解
金少陵先生所谈的中西诊断异曲同工,西医重叩诊,听诊,触诊,视诊,脉搏,检温,血压,显微镜检查等,以及医疗器械的应用,以补充诊断之不足。中医不然,因古昔无医疗器械,全凭望丶闻丶问丶切四诊为治疗疾病的根据,按现代医学的观点,似觉太简单,实际上有其经验价值的存在,若舍此而就彼,亦非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今之计,只有顺应时代采中西合一的方法,将中医望丶闻丶问丶切中所有精华,尽量发挥。西医用医疗器械的检查,是能协助诊断解决疑难的,我们又当利用,不可故步自封,有门戶之见,沟通中西,交流学术,既不泥于古,又可合于今,殊途同归,期在实用,亦即中医化科学之目的!
上编诊断学概论(熟读原文)
一诊断之种类
(正文)为《诊断学正科讲义》课原文
国医诊断,不藉器械,而探赜索隐,真有洞垣一方之妙。其所恃之具,曰目,曰耳,曰口,曰指;其所引之法,曰望,曰闻,曰问,曰切。问者,口问其所苦及经历,以求病之过去及现在;切者,指切其脉管;闻者,耳闻其声音;望者,目望其面舌色泽,以求病之现状也。惟四者之中,各能断病,要当相互合观,庶无谬误。如脉浮.舌白.声重,更询得寒热咳嗽,方可确断为伤风。否则脉浮丶舌白丶声重,虽主表邪,而暑热亦脉浮,寒湿亦舌白丶声重,风燥亦能寒热咳嗽,执一为例,焉得真情。故《内经》曰:“三伍合参,以决生死”(1)。又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2)。非谓得其片段,即能尽诊断之能事也。其间亦有参用西医之体温计者,测定热度,颇觉可恃,然要其用,不过测实热而止,若虚寒虚热,往往不确。且有时专恃切脉,亦可测其度数。平人每分钟之脉搏为七十二跃至八十跃,每加八跃,增高华氏一度,故以八十跃为衡。例如八十八跃为九十九度半,九十二跃为一百度,每多符合。是知西医诊断,处处用器械,真如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国医于心领神会中得之,初似缥缈,实较精细。而诊断一科,遂为最难传授之学,非言语所能尽,笔墨所能宣,概可知矣。
笔记(为金少陵先生在当时讲课时的讲课内容)
《内经》云:“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毁病(即失血),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此言色与脉相反,而详诊病之不同也。试举一例言之,如肝之脉弦,肾之脉沉,则与肝肾脉并至,宜乎肝之色青,肾之色黑,其二色当并见也。今则见其苍,不见其黑,而见其赤,赤者心脏发生之色象也。心生血斯有见血之症象也,心生血焉。何者,肝脉而见脉色,必曾有恚怒,当病毀伤,然见肾之脉沉色,虽赤而必见血也。若赤而不见血,或已曾见血,或口有所吐,或伤,亦有所出,则肾脉亦不必徒见,是当病湿,若中水状也,正以沉脉属水故耳,否则色与脉反,宁者诸经之病互见于中耶。
(1)三伍合参,以决生死:参伍不调或云三五其数不调也。《内经三部九候论》曰:“三五不调者病”。又参五,错综也。《经》云: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
(2)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又色以应日,脉以应月。所谓:色以应日者,切人之脉搏,而知脏腑之平病也。《内经》云:古之治病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欲知其要如日月光。何谓祝?呼吸也。何谓由?迁移也。余以祝由二字,即后世“易地疗养”之法。改良其呼吸,受日月之光华。
二诊脉之方法(或称“诊断之方法”)
研究诊断学时,觉多种脉象,多种舌苔,无一定型式,供其引证,猝难领悟,此种境界,实为任何人所不能免。余谓诊断上之各种脉舌,不过树其大体,吾人既能略明此脉,主何病,此舌主何病后,即当寻得其系统。如舌苔白腻为表寒,*为化热而渐入里,干*为热盛于内,干黑则极热而津枯。又如舌质淡红为正色,正红为热,深红为热深,绛为热甚,紫为热极。此其一。更须辨其疑似,如脉迟而不流利则为涩,中有歇止则为结,浮大且软则为虚,又如脉数而弦急则为紧,流利则为滑,中有歇止则为促,来如豆粒则为动,来而过极则为疾。此其二。前者能明,则逐日观其脉舌,可知病情之传变轻剧;后者能明,则临诊观其脉舌,可在病情之隐微显著,实为无法中之捷诀也。至于初临诊时,指下渺茫,舌苔变幻,不能确断病状,则惟一之方,先事细询详问,聆其所言,证以脉舌之象,自然能中肯綮。如病人言咳嗽,观其脉浮苔白则为风寒,脉数舌*则为燥热,脉细数而舌质红则为阴虚,脉濡滑而苔厚腻则为痰湿,于是疏之清之,养阴温化,无不攸利。积而久之,熟极生巧,虽不问而能测梗概,此国医所以重学术又重经验,以其阅历深也。
笔记
《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于诊,则不失矣”。夫曰察,曰视望也,曰听闻也,曰审问也,曰按切也,此人所皆知,而忽略“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十字,人以此十字中“视”字作望字解误,即如视喘息之“视”亦有闻之义。观浮沉之“观”字有按字义。苟悟视可通于闻,按可通于观,则知第一观字不是指望明矣。然则权衡规矩果何物耶,即所谓十度也,十度从五诊而来,有五诊乃知十度,望.闻.问.切.观为五诊,而十度则为观诊。《内经》云:“形度丶骨度丶脉度丶筋度,何以知其度也”。又云:“诊有十度,人度、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盛,人病自具”。又曰:“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人度即形度,《经》云:“理论人形”是也。脉脏內筋俞,各度只五,而名为十。因脉“经”于络对,筋于骨对,俞于穴对,五而二之,是谓持之,以奇恒之势,是谓揆度之学。故曰:“阴阳气盛,人病自然具,以其观权衡规矩故也”。
以上金少陵先生谈五诊五诊之一“观”。(详见“诊脉之方法”第9页)
讲解
浅说诊断与治疗的关系及其定义
人得病当然要求医治疗,医生看其症候之如何,再研究其病因之所在,然后根据病理确定病名,来用药治疗,这个方法就叫做诊断。人的身体是自然造化的一部天然机器,医生如同机械修理工,机械到运转不灵的时候,非修理工,检查其所以不能转动的原因,如何修理,使其恢复原状。若人发生疾病,自然也非医生穷搜病源,探求诊断的精确,如何能够处置得宜,治疗无误。所以,诊断与治疗,不关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占医学上最重要的地位!所以,诊断与治疗的决策,处方用药的前提,在医学上列为基础课程,其定义就是以病人的“自觉症状”与医生所得之“他觉症状”的综合研究,然后确定病名,而后予以适当的疗法的专门知识学问。
与群友谈谈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练习法
墨子曰:“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国医不知诊断与治疗,怎么能为人治病?现在,从临床中摔打出来的老一代中医已经一个个退出了历史舞台,年轻的主流中医基本都是学院式教育出来的,医院、医院的中医科中成长起来,比较起他们的祖辈,这些新生代中医如同是被人工饲养呵护大的国宝熊猫、或从小圈养已习惯熟食的东北虎,已然丧失了他们前辈们的原生本领,他们大都没有见过优秀中医治疗疑难杂病时的卓越疗效,没有见过优秀中医在处理急重病症时的立竿见影。如此,中医岂能不断绝?在传统国医教学上,诊所是师徒授受,口眼相传,边临证边学习,年轻中医还可以到不同的诊所受教。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形象化教学是中医临床教育的最好模式。但我想咱们现在开始QQ群上学习诊断学,虽然已学诊断学知识,而无实地跟师学习的实际困难,对疾病的认识模糊又疑之相似的情况下,很难正确判断病证。我也徬徨了很久,这样教学有无意义?恐误导又浪费群友的宝贵时间,决定只好自己再辛苦些,加设“临床练习法”的课题,集历代现代或本人治愈的医案,又取之有出处有应验的医案,以问答题方式出题,以期提高同学们的辨证论治水平。每出一题先将病人各种详细病状,及脉象丶舌苔丶査诊等,所查过去及现在的形态等,再以问同学这是什么病?治疗宜用什么方法?你们把答题反复思索后,一一回答后把答案,发送到我QQ信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