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0/11/30 9:17:00
1.《伤寒论》关于切脉的三部诊法是指A.诊头、手、足三部脉B.诊气口寸、关、尺三部脉C.诊人迎、太渊、太溪三部脉D.诊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2.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A.《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脉经》3.医生切脉时,应该用A.指尖B.指目C.指腹D.整个手指4.《伤寒论》关于切脉的三部诊法是指A.诊头、手、足三部脉B.诊气口寸、关、尺三部脉C.诊人迎、太渊、太溪三部脉D.诊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答案与解析1.D答案解析:《伤寒论》关于切脉的三部诊法是指诊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2.B答案解析: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难经》。3.B答案解析:医生切脉时,应该用指目。4.D答案解析:《伤寒论》关于切脉的三部诊法是指诊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要点一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由于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匀和深长,脉象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而呼吸困难,脉象多呈细涩;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搏动。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所以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要点二诊脉部位(一)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排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二)其他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2.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3.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跌阳、太溪三部诊法。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跌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要点三诊脉方法(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4)循法循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5)总按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6)单诊单诊是用一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首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三)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四)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要点四脉象要素(一)四要素1.脉位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浅深、长短。正常脉搏的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1)脉位表浅者为浮脉。(2)脉位深沉者为沉脉。(3)脉搏超越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4)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2.脉数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每分钟72~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1)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2)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3)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4)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3.脉形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每次诊合脉均应诊察脉搏的大小、软硬等形状。脉形主要与脉管的充盈度、脉搏搏动的幅度等因素有关。(1)如脉管较充盈,搏动幅度较大者为洪脉。(2)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3)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4)脉体柔软无力者为濡脉、缓脉等。4.脉势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脉势包含着多种因素,如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主要有由心脏和阻力影响所产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弹性和张力影响而产生的紧张度等。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动势力的强弱及流畅程度。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1)应指有力为实脉。(2)应指无力为虚脉。(3)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4)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二)八要素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脉率(至数):指脉搏的频率。中医以一个呼吸周期为脉搏的计量单位。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平脉,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三至为迟脉。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即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称为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但见关部或寸部者均称为短脉。脉势(脉力):指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脉道宽大的为大脉,狭小的为细脉。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来势艰难,不流利者为涩脉。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脉管绷紧为弦脉;弛缓为缓脉。均匀度:均匀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脉律不均匀,脉搏搏动无规律可见于散脉、微脉等,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为均匀,不一致为参差不齐。编辑:蓟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0/11/30 9:17:00
医院订阅哦!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最广为人知、渊远流长的中医经典便是《*帝内经》。内经中诸多关于养生保健的智慧之语依然值得现代人研究和践行,且让我们一窥个中之道——仰观内经古圣先贤,他们的养生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内经·上古天真论》讲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在劝导世人养生重在养心,心生则身荣,人体的浩然正气即自然而生。其中提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从而牵引出中医的养生之“道”。那么内经中的养生之道究竟是什么呢?仁爱。通参内经,透过文字背后可以看到隐藏的一个核心,即是仁者,爱也。医者仁心,至于芸芸众生亦然,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我们都应该法天则地,生养仁爱之德。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现在人普遍感叹人心不古,世德沦丧,社会公德履遭践踏,社会中充斥着浮躁的风气。面对形形色色的纷扰诱惑,我们更应该掌握养生保健之道,以期同登寿域。这就当如内经所言,善于养德,去做有爱心的人。做仁爱之人,行仁爱之事,则内可家庭和睦,外可广结善缘,培植善念。心田中洋溢着爱,养生保健潜移默化地就会内化为我们内在的气质。有常。《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此可“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几千年以前,内经即晓谕我们法天则地,行为有常。古往今来,“有常”之道都具有无穷的教益。遍观着自己的性命。因此内经中列举“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由此可见节制失衡是养生保健的一大忌,我们日常饮食起居要有常,有所节制。关于饮食起居,内经中诸多精辟入里的阐释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迪。饮食情志方面,内经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又讲春宜少酸多食青色食物,夏应少苦多食红色,秋应少辛多食白色,冬宜少咸多食黑色。而在起居方面,内经告诉我们春主生发之道,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主生长之道,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而秋主养收之道,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则主养藏之道,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些养生之道简易明了,倘若恒以行之,便可安养性命,增益体魄,帮助你我保持健康舒泰之体。顺应自然。《素问·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篇》中谈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这里,内经告诉我们天地四时应运而成人,人源于自然,是自然万物的一员,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道的角度启示人们养生要循道而动,顺应自然,这即是内经中岐伯所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告诉我们日常动静宜应四时,知万物,顺应自然规律,使身心情志随自然万物而生发,从而怡养性情,恬淡精神,强健体魄,使“小我”与天地“大我”息息相应,从而调停五藏,身心和偕。养生之道,重在一个“养”字,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医经典的《*帝内经》,其中的养生知识博大精深,在这里不能一一而足。诚心希望我们都能够了解内经养生之道并勤而行之,假以时日,同登寿域,天年可期!(作者学校:河南中医药大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