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活动性肺结核淋巴管周围受累的CT影像和临
TUhjnbcbe - 2021/4/12 20:48:00

本文原载于《中华医学杂志》年第3期

成人活动性肺结核播散方式包括局灶性播散、支气管播散、血行播散、淋巴管播散。肺结核发病过程中,多种播散方式并存并不少见。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肺泡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至少有一部分黏附于肺泡上皮表面并向基底膜扩散,进入肺泡周围间质形成感染灶,并引流入淋巴管触发适应性免疫[1]。肺淋巴管炎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肺部损伤的最早病变之一,淋巴管周围肉芽肿性病变与肺实质病变进展相似[2]。有关肺结核淋巴管播散的影像学研究远不如其他播散方式[3]。微结节是该病肺实质和间质病变最常见CT表现之一,了解微结节在该病的解剖分布,可鉴别该病播散方式。本研究对提示淋巴管播散、支气管播散和两种播散并存成人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旨在初步探讨三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患者:

回顾性分析年9月至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海河临床学院活动性肺结核住院患者资料例,男87例、女37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36±15)岁,病程7d~2年。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均在入院抗结核治疗前完成。

2.纳入标准:

患者因活动性肺结核入院治疗,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4]。

3.排除标准:

同时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感染、药物所致肺损伤、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

二、方法

1.痰菌检查:

收集患者下呼吸道深部咳出晨痰5~10ml。所有患者均至少连续3次进行痰涂片抗酸杆菌染色检查和一次痰培养检查。所有样本均进行革兰染色和微生物鉴定,排除肺结核以外的其他肺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采用改良罗氏法和BACTEC法(美国BD公司BACTECMGIT)。4例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后,对灌洗液行涂片抗酸杆菌染色和培养检查。

2.CT检查:

采用ToshibaAsteion4-SCT(日本东芝公司)扫描机,患者仰卧位,深吸气后屏气自肺尖至肺底进行全肺螺旋扫描,扫描参数为kV,mA,螺距3.5,管球旋转速度0.75s/r,视野36cm×40cm,矩阵×,准直10mm,重建层厚5mm,重建间隔5mm,重建算法采用标准算法。全肺扫描时间6~8s。采用肺窗(窗宽HU,窗位-HU)及纵隔窗(窗宽HU,窗位50HU)于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连续观察肺内病变征象,主要包括:(1)结节大小(微结节直径≤3mm)及其分布[5],星系征(多发微结节聚集呈簇状,部分融合成较大实性结节)或集簇征(多发微结节聚集呈簇状,无融合趋势),反晕征(局灶性磨玻璃密度影被近似环状实变影包绕)[6];(2)小叶间隔增厚;(3)小叶间隔内增厚(小叶内细线状影);(4)支气管或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实变;(6)空洞;(7)胸膜渗出;(8)胸内淋巴腺病[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短径1cm或淋巴结中心坏死]。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对患者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观察结果均达成共识。微结节分为小叶中心分布(微结节仅限于小叶中心区域)、淋巴管周围分布(微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间质和小叶中心间质、小叶间隔及胸膜下区域分布)和随机分布(结节分布无区域优势)[3,5]。根据微结节分布特点将本研究患者分为四组,包括淋巴管周围组(无小叶中心微结节)、小叶中心组(无淋巴管周围分布微结节)、混合组(既有小叶中心分布微结节,也有淋巴管周围分布微结节)和随机分布组,选取前三组患者,将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三组间患者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和行×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三组间数据进行两两比较,根据Bonfferoni调整法对两两比较检验水准进行调整(α=0.)。

结果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痰涂片阳性54例(43.5%),阴性70例(56.5%)。痰菌培养阳性92例(74.2%),阴性32例(25.8%)。初治例(86.3%),复治17例(13.7%)。肺泡灌洗液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肺外结核12例(9.7%),其中腹腔结核5例,肠结核2例,喉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腕关节结核、胸椎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各1例。三组间比较(表1),患者年龄、痰涂片阳性率、痰培养阳性率、初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淋巴管周围组患者年龄、痰涂片阳性率、痰培养阳性率明显小于小叶中心组(P0.),初治率明显大于小叶中心组(P0.)。淋巴管周围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明显小于混合组(P0.)。小叶中心组与混合组间所观察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CT表现:

例患者均存在微结节,淋巴管周围分布80例(64.5%),小叶中心分布81例(65.3%),随机分布8例(6.5%)。小叶间隔增厚83例(66.9%),小叶内间隔增厚56例(45.2%),支气管或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6例(45.2%)。星系或集簇征17例(13.7%),反晕征4例(3.2%)。实变或大结节例(86.3%),空洞74例(59.7%),胸膜渗出25例(20.2%),胸内淋巴腺病16例(12.9%)。淋巴管周围组35例(28.2%),小叶中心组36例(29.0%),混合组45例(36.3%),随机分布组8例(6.5%)(图1,图2,图3)。三组间比较,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间隔增厚、支气管或支气管血管束增厚、星系或集簇征、实变或大结节、空洞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三组间两两比较,淋巴管周围组中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间隔增厚、支气管或支气管血管束增厚、星系或集簇征发生率明显大于小叶中心组(P0.),实变或大结节、空洞发生率明显小于小叶中心组(P0.)。淋巴管周围组中小叶内间隔增厚、星系或集簇征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混合组(P0.)。混合组中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间隔增厚、支气管或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发生率明显大于小叶中心组(P0.)。

结论

本研究中80例(64.5%)患者存在淋巴管周围分布微结节,表明淋巴管播散在活动性肺结核比较常见。有关这方面的影像学研究报道较少[3],可能是对该病发病过程中淋巴管作用的了解尚处初级阶段所致。随着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影响该病的治疗靶点和方法,因此有必要从影像学角度予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动性肺结核淋巴管周围受累的CT影像和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