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说到结核,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红楼梦》里曹雪芹对林黛玉病态之美的描述:“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黛玉在宝玉送来的绢子上题诗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照镜子发现“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文字描述虽美,但其实这些就是肺结核症状的真实写照。
哪些症状表明可能患上了肺结核?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我经常会见到感冒后长时间咳嗽的患者,他们往往觉得这是感冒还没有好利索,所以可能间断用点消炎药、止咳药,时好时坏也不太当回事儿,直到感觉咳嗽确实控制不住了,才进医院就诊。
遇到这样的患者时,我脑子里总会绷紧一根弦,首先一定要确定是否是肺结核,因为肺结核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咳嗽久治不愈。那么,如果真的不慎感染了肺结核,除了咳嗽,还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全身症状:
发热:大多为午后低热,多为38℃以下。重症患者如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体温可在39℃以上。病人常感手脚心燥热,面颊潮红,就像林妹妹一样,自感浑身火热,观之腮上通红。
乏力:易感到疲劳,全身无力,休息后疲劳也不能缓解,似弱柳扶风般。
夜间出汗:睡眠时出汗,以颈部、腋部和阴部出汗较多,严重者可使内衣湿透。
食欲不振及消瘦:由于食欲不振,影响进食,故逐渐消瘦,体重减轻。
月经不调:女患者可出现月经减少,经期不规则,甚至闭经。
心烦意乱:植物神经紊乱的相关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咳痰:血行播散型或轻型肺结核病人表现为干咳或少量的白色粘痰,干酪空洞或损坏型肺结核咳嗽剧烈,痰量增加,合并感染时为咳大量脓性痰。
胸痛:当结核病变波及壁层胸膜时,使胸膜产生炎症或粘连,即产生胸痛,胸痛可随着咳嗽、深呼吸或体位变动而加剧。
咯血:相当多见,当肺部的任何病变损伤了血管时,便可出现咯血。咯血量的多少因血管损伤部位、大小不同而不同:痰中带血可因炎性病灶的毛细血管损伤所致,整口血痰是由于小的动静脉损伤,大咯血是损伤了大血管特别是肺动脉所致。
呼吸困难:一般病人无呼吸困难,只有重度胸膜炎或肺部病灶范围很广泛时才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短或紫绀。
哪类人群容易患上肺结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肺结核现在听起来好像挺少见的,其实不然,肺结核占了结核病的很大比例,感染人群比例高,而且死亡数量也很高,结核病是年全世界十大死因之一,它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在中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新发肺结核患者多达93万人,占全球的10%,是目前结核病负担最严重的30个国家之一[1]。肺结核形势如此严峻,那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呢?
其实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不一定发生结核病,是否感染结核,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结核菌*力的大小与身体抵抗力高低,一般结核菌*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低则容易被传染。
幼儿、青春期、老年人和营养不良、尘肺、糖尿病患者、胃切除术后、慢性支气管炎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发病率机会较高[2]。艾滋病病*感染者因免疫缺损,抵抗力持续下降,一旦感染结核菌极易发生结核病。
此外,一些感染者在长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抑郁,工作学习劳累和生活不规则等因素影响下,也可能造成身体免疫力的下降而发生结核病。
肺结核的筛查
虽然结核的症状比较典型,但是临床上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根据患者症状去诊断结核。一旦怀疑自己感染肺结核该如何筛查呢?
胸部X线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结核,确定病灶的部位、性质、范围,了解发病情况及用于治疗效果的判断,胸部CT更可以发现较小的或隐蔽部位的病变。
结核菌素试验:旧结核菌素(OT)或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强阳性者有助诊断。
结核抗体检测阳性也有助于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较差,优点是敏感性可达98%以上。
T-SPOT.TB检查对结核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PPD试验。
痰涂片检查:痰结核菌检查简便易行,准确性较高,痰中查出结核菌,就能确诊患了结核病。一般初次就诊要查三个痰标本,即夜间痰、清晨痰和即时痰。它虽然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指标",但阳性率却比较低,所以需要反复去查。
痰结核菌培养,结果可信度高,并能做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但需时6-8周,应用受到限制。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或间接判断支气管、肺内病变,并且有活组织检查、灌洗、录像、拍摄气管内照片等功能,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有用。
胸腔镜和纵隔镜检查:均可用于观察胸腔、纵隔内肿大淋淋巴结,并可取出活组织检查以利诊断和鉴别诊断。
经皮肺穿刺病理组织检查对肺结核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虽然肺结核有诸多的检查方法,可是有些结核仍然不能及时确诊,而是需要边抗结核治疗边去诊断[3]。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结核病疫情有所控制。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在最新发表的一项报告中指出,结核病对于生命的威胁比人们原来所想象的要大得多。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肺结核现在已经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一旦怀疑自己可能染上了肺结核,千万不能讳疾忌医或者觉得“等等就过去了”,医院进行检查,早发现才能早治疗。
图片来源: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