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梦到被艾滋病患者追着咬,哭喊着救命。我爱人被惊醒问我原因,我只能撒谎说睡前看了《动物世界》,梦见被蛇咬。从此家里不允许看动物世界。”胡水清说。
02:3859岁的胡水清是上海市新收犯监狱的警长,他在艾滋病犯管理教育的岗位上坚守十六年,帮助数百名艾滋病罪犯走出绝望。
年,为了便于艾滋病罪犯集中管理教育和康复治疗,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在新收犯监狱设立艾滋病专管监区,集中关押艾滋病罪犯。听到这一消息,胡水清主动请缨,可当真正与艾滋病犯面对面时,他才发现这项工作的难度远超自己的预想。
“罪犯”和“病患”的双重身份使艾滋病犯的脆弱程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他们极其敏感,往往对生活不抱希望,服刑期间也是一副“破罐破摔”的态度,这给监区民警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工作上的困境不易解决,生理上的恐惧也难以忽略。虽说自己对艾滋病有基本了解,但毕竟从未有过与患者朝夕相处的经历,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一边害怕稍有不慎会被感染,一边又记挂着家中老小知道后为他担心,胡水清只能瞒着家人,顶着压力,硬着头皮上。
他下定决心:无论困难多大、工作多难,既然选择和承诺了,就一定要把管理艾滋病犯的任务给完成好。
“‘艾滋病’到底是个什么病?这个问题一定要整明白!”
胡水清和工作室的“战友”们迅速投入到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学习中,买书、借书、泡图书馆成了他们工作之余的“休闲活动”。
读了上百本艾滋病防治的相关书籍文献,写下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无数次奔走于社会机构、医疗院所和疾病防控中心……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打底,胡水清的心里才有了几分踏实。
艾滋病罪犯是一个特殊群体,民警的工作是一场法理与生理的双重救赎。行为上约束、心理上疏导、思想上帮教、病情上关爱、治疗上引导,胡水清将艾滋病的抗病*治疗与管教实践相结合,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让艾滋病犯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专业,实现了关押艾滋病罪犯16年零死亡、零事故、零传播。
与胡水清沉稳踏实的“老将”风范不同,上海市女子监狱民警王灿的身上则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自大学毕业以来,王灿在收押艾滋病女犯的女子监狱艾滋病犯监组,和这些女犯朝夕相处了多天。在父母和众多长辈眼中,这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不过是个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孩子,但王灿有自己的坚持:“穿上这身警服,我就是一名‘战士’,哪儿需要我,我就上!”
02:01艾滋病人免疫力低下,皮肤病、肺结核等一系列传染性疾病极易发生。除此之外,这些女犯几乎人人都有各自的困扰:或被陈年旧病缠身,或遭至亲家人放弃,还有许多重刑犯面对着“刑期比命长”的现实陷入绝望。极易蔓延的悲观情绪让本就敏感的艾滋病服刑人员常常自暴自弃,抗拒改造。
监组民警身上的担子很重,“除了稳定病情,还得疏导情绪,只有让她们重燃生的希望,她们才能真正安心改造。”对民警来说,面对这些情况,得靠“勇敢”、“耐心”和“专业”把“害怕”甩在身后。
王灿年纪小,常常要与比自己年长一轮甚至两轮的女犯打交道,棘手情况时有发生。但她从来不怕“碰钉子”,除了严格落实管理要求,教育引导监组罪犯服刑改造外,她更是把用心和耐心放在了方方面面。
伤口溃烂,渗着气味难闻的脓液,她就顶着40℃的高温,裹着防护服守在病犯身边,悉心查看伤口;缺乏家人的关心,丧失改造动力,她就在服刑人员和家人间来回周旋,鼓励病犯重新振作,劝说家人放下芥蒂;遇上语言不通的外籍犯思念家乡,她更是费心劳神,尽最大可能做好心理开导。“让那些陨落的意志重燃希望之光”是王灿从警以来从未改变过的初心。
服刑人员朱某因贩卖和运输*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入狱后,她抗拒改造,屡次与其他女犯发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想要出口咬人。她拒绝与家人会见,不想看到女儿的脸,后悔让她出生,甚至想过带她一起离开世界。
王灿得知,朱某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后对其疏于管教。走上社会后,朱某沾染*品,感染了艾滋病,还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将病*传染给女儿。绝望之下,朱某将孩子托付给母亲,自己终日沉溺于*品并参与相关犯罪,最终锒铛入狱。为了让她安心改造,王灿三番五次找她谈心,定期开展心理矫治,还常常安排她参加监狱举办的母亲文化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
在一次谈心中,王灿问朱某:“你年少时,因为缺乏母亲的关爱走上了犯罪道路,难道你忍心看着女儿因为同样的原因走你的老路吗?”朱某眼里含泪陷入沉默,次月开始申请与家人会面。
一次次的见面和通话,让朱某逐渐化解了和母亲的隔阂,也与女儿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她常常叮嘱女儿“及时复查,按时吃药”,还在周记中写道:“我会告诉女儿我是如何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期的,让她看到我是如何重塑新生的。我将以一种正直、端庄的姿态出现在她面前,让她见证我是一个积极、开朗、负责任的母亲,引导她崇法、向善。”
在上海,像胡水清、王灿一样坚守在高墙之内与艾滋病罪犯终日相对的民警不在少数,他们将恐惧抛到脑后,把专业做到极致,用尊重呵护着艾滋病罪犯的敏感脆弱,守护着监区里的日夜安宁。
“希望与绝望一字之差,一病之间,一墙之隔”,对于管教民警来说,希望可以蔓延,绝境也能开花。高墙之内,铁窗之间,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是战无不胜的武器。
“将风险留在墙内,把安宁还向社会。”这是每一位艾滋病犯管教民警的心之所向,也是每一位监狱民警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