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专访作家周梅森从煤矿走出后,我把根留
TUhjnbcbe - 2023/5/2 2:44: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partment/
        

把音量调大,打开助听软件,周梅森递过来他的手机:“对着这问,声音大一点。”

这位高产且勤奋的江苏作家回忆,儿时成长于赤贫的年代,三天两头生病,加之得过两场肺结核,打多了抗生素,听力也就渐渐坏了。

“上海出品”电视剧《突围》正在东方卫视等平台播出,这部聚焦国企改革的现实主义剧作,正是改编自周梅森的新书《人民的财产》。

书中虚构了林满江、齐本安、石红杏等国企干部的形象,其中既潜藏着周梅森对矿区生活的记忆,也延续了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近日,在南京他的家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作家周梅森。尽管与《人民的名义》一样,《人民的财产》里的故事也发生在虚构的汉东省京州市,但周梅森本能地反对“续作”一说,他强调作品之间的独立性。

周梅森说:“影视剧可以工业化生产,这是行业的特征。但我是编剧中的作家,不是文化商人,我不生产系列的工业产品。如果把《人民的财产》冠为《人民的名义2》,只不过是把《人民的名义》又卖了一遍。”

17岁当工人,把“根”留在了煤矿

第一次在《收获》杂志发表作品后,周梅森走进了巨鹿路号的上海作家协会,一眼便觉得眼前的“爱神花园”很眼熟。年少时的周梅森随父母生活在徐州贾汪煤矿,在介绍矿区历史的陈列馆中,就有一张“爱神花园”的照片。因为这栋花园洋房的旧主人,便是“煤炭大王”刘鸿生的胞弟刘吉生。

这是煤矿与文学一次巧合的邂逅。从煤矿工人到作家,周梅森觉得,自己从煤矿走了出来,但把“根”留在了那里。他创作的每一本有关大型国企的作品,几乎都离不开贾汪煤矿的所见所闻。《人民的财产》也不例外。

上观新闻:为什么说《人民的财产》是您一生最想写的故事?

周梅森:社会主义国家有个特征,即拥有大量国有企业。从央企到地方国企,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是我们的“国之重器”。我从小生活在国企的环境里,徐州贾汪煤矿是我当年生活成长的地方。所以第一次在《收获》发表作品,走进上海作协,就觉得很熟悉。我后来走出煤矿,年调到南京文学杂志社《青春》当小说编辑,后来又当了专业作家,再也没回去过。

但我走出来后,“根”留在那里了。我写的几乎每一部作品,涉及大型国企的,都会与我所在的贾汪煤矿当时的状态有关。比如《国家公诉》里写到了破产的情况,《人民的财产》里写到三个师兄妹。很多煤矿的景象、人物不断在我眼前闪现,我总觉得应该写出来。近几年,一桩又一桩大型国企的腐败案件爆发,引起了我深究的兴趣。真正写了小说,是在年,李路在拍《人民的名义》,当时钱也找到了,缺口堵上了,我除了看看回放,没有别的事。

上观新闻:林满江、齐本安、石红杏,还有劳模,就是当时在矿上,您身边的人物?

周梅森:《人民的财产》这个题材,我20年前就想写了。我14岁起,就在煤矿半工半读,一天工资9元钱。后来17岁就在煤矿当工人了,接触到了一批小伙伴,他们很多人的父亲都在煤矿事故中去世。这件事在我青年时期的记忆中非常深刻。只是什么时候浮出水面,变成艺术形象,需要契机。包括我看到很多国企的腐败分子,有的是靠自己的勤奋劳动,有的靠科学发明,凭着一己之力走上岗位。他们初心在哪丢掉了?国企应该是造福全体百姓、造福国家的经济载体。所以*治层面的思索,加上个人经历,变成了这部作品。在我看来,《突围》不是反腐剧,也不是*治剧,是*治经济剧。

《突围》中,*志忠饰演林满江

上观新闻:《人民的名义》直击反腐,《人民的财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作家周梅森从煤矿走出后,我把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