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基层之路,规范先行——肺癌规范诊疗基层巡讲”系列活动来到著名的革命圣地贵州省遵义市。同济大医院的多位肺癌专家在遵义医院驻点开讲,为革命老区的基层医生带来了规范化的理念解读,以及真实病例的讨论,为他们在临床工作中践行肺癌指南规范提供帮助,补上了长久以来困扰他们的技术短板。如同久旱逢甘霖,这次活动也间接惠及了革命老区的群众。
启动仪式现场
抗击肺癌:
夯实基层防治能力至关重要
“基层很重要,根基打不牢,再高的大厦也会倒塌,跟肺癌做斗争,基层担负着重要的作用。”8月23日,基层之路,规范先行——肺癌规范诊疗基层巡讲在遵义医院举行,同济大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的一席话,引得与会者掌声阵阵。
同济大医院肿瘤科主任
周彩存教授
世界卫生组织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肿瘤领域,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首位,全世界将近1/3的肺癌患者在中国,而肺癌治疗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患者5年生存率依然不高,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筛查至关重要。“病人不舒服了,首先会在基层找医生看病,如果因为医生忽视或者不注意,延误了病人的病情,癌症就有可能由早期变成晚期”。
对于周彩存的观点,遵义医院副院长马虎感触尤为强烈。深处贵州深山,马虎接触最多的便是乡下的患者,他眼见很多农村患者因为肺癌诊疗不够规范,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遵义医院副院长
马虎教授
“以前,基层某些医疗机构对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治疗各自为政,呼吸科和内科看了以后,就自己做化疗,无效以后就请外科会诊或肿瘤科会诊。外科的医生诊断以后也是做化疗,不能手术或者化疗进行不下去的患者,再请肿瘤科医生会诊。还有一些早期肿瘤患者在基层很难被诊断出来,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影像诊断人才相对缺乏,设备相对落后,加之病理诊断能力落后等。”马虎语重心长地向记者说道。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医院的治疗水平已经与国际同步,马虎告诉记者,医院医院一样已经开展了肺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整合了呼吸内科、胸外科、胸部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介入科等科室的优势资源,会定期对初诊肿瘤患者(肺癌患者)进行MDT讨论,“这样的话,该哪个科室做治疗,下一步怎么走,都有完善的流程”。
“肺癌没有特异性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影像,基层医生很容易将其跟肺炎、肺结核、肺结节等疾病混在一起,很容易被误诊。基层医生对肺癌的认知度相对较差,病人样本有限,对病人症状的警惕性不高,这导致了病人在早期被误诊、漏诊的情况时有发生。”周彩存牵头发起“基层之路,规范先行——肺癌规范诊疗基层巡讲”活动的初衷也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多管齐下:
“一体化诊疗”解决方案发力
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而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03%及26.99%。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及医疗资源配备不一,“进城求医”的现象不在少数,医院接诊的患者来说,其中只有20%~30%的患者是本地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比例高达70%~80%。
作为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业务的愿景之一便是“让肿瘤不再成为致死的主因”,他们一方面研发出像易瑞沙、泰瑞沙这样的创新型肺癌靶向药;另一方面,致力于提高药物可及性,年第三代肺癌靶向药物泰瑞沙纳入医保;年4+7带量采购政策启动,易瑞沙中标,降价幅度高达76%,再一次拉近了阿斯利康与肺癌患者之间的距离。
阿斯利康提出,要探索中国肺癌诊疗一体化的新模式,能够提供覆盖预防、筛查、检测、诊断、治疗、康复、关爱等环节的肺癌全病程慢病化管理,从而提升中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实现其高质量的带癌长生存。
如今,这一设想已经变为现实。“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LCC)”项目的开展让肺癌诊治变得更为安全有效,通过智能、高效的诊断技术,院内外多学科团队合作诊疗,以及标准化的院后康复管理模式,全方位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让“进城求医”的矛盾得到缓解。
同济大医院肿瘤科副主任苏春霞介绍,肺癌诊疗一体化管理需要各学科医生的共同合作,外科、放疗科、影像科、介入科医生,护士管理团队都应该被纳入。患者在每个治疗时间节点上,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方向、治疗手段,都应有规范的治疗流程。据悉,为了实现均质医疗的目标,医院发起了“专科联盟”,把规范化的诊疗理念和流程形成一套标准,输送给联盟内成员。如今联盟已经扩大到全国13个省市、32家医院。
同济大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苏春霞教授
当天,同济大医院放射科孙希文教授为参会者分享了临床常见的肺癌影像学热点,周彩存对业内较为